乡村向城市转型关键时期

乡村向城市转型关键时期

核心提示: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资源和环境压力的日益加大,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城市转型的热潮。1979~2008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8%,其中2001~2008年达到10.2%,这种高速增长态势主要是依靠城市经济的超高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来支撑的。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资源和环境压力的日益加大,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城市转型的热潮。

1979~2008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8%,其中2001~2008年达到10.2%,这种高速增长态势主要是依靠城市经济的超高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来支撑的。以2007年为例,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总值汇总的增长率为14.2%,而全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生产总值增长率高达15.3%,其中市辖区增长率高达15.6%。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目前城市经济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核心力量。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外延扩张的发展道路,属于一种典型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以高增长、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为基本特征,建立在资源的高消耗和“三废”的高排放之基础上的。比如2007年,中国GDP约占世界总量的5.9%,而水泥消耗占世界的47.3%,一次能源消耗占16.5%,其中煤炭占41.1%,石油占9.2%,粗钢表观消费量占32.4%,钢产品表观消费量占33.9%。按照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数据,2007年中国CO2排放量已占世界总量的21.0%,尽管中国人均CO2排放量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只相当于OECD国家的41.8%,但单位GDPCO2排放强度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6倍,是OECD国家的5.37倍。这种以高增长、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城市发展模式,带来了城市空间的无序或低效开发、城乡发展失调、社会发展失衡、大城市迅速蔓延等诸多弊端。随着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以及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这种以高增长、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城市发展模式日益暴露出诸多弊端,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必须尽快实现全面转型。

当前,中国城市正处于一个全面转型的新阶段。新阶段城市转型的原因有4个方面,一是城市的发展理念正在发生大的转变,二是城市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约束在不断加大,三是技术进步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四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正是基于这种背景,所以城市转型是未来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

未来城市转型的覆盖地区肯定要全面转型升级,但中西部地区应有差异。中国未来城市转型,一方面要赶超,一方面要转型,把赶超转型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城市人均收入,5000美元以下工业化加速,5000-10000美元着重提高工业化质量,超过10000美元未来应该朝高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从城镇化转型来看,未来主要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城镇化可能会从加速推进向减速推进转变。从去年的情况来看,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51%,未来5-10年,将是中国由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未来要推动城市全面转型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谐有序的新兴科学发展模式,走集约、创新、融合、和谐、绿色、特色发展之路。

加快城市产业转型将成为推进城市全面转型的关键环节。一般地讲,城市产业转型具有双重涵义:一是城市的主导产业发生重大更替,最突出的是城市产业的多元化趋势,资源型城市转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另一个是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城市产业逐步向高级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新时期,中国城市产业转型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加快推动城市产业升级,不断减少资源消耗和三废排放,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效率高、注重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共享发展成果的特色新型产业体系。

当前,全国各地已经掀起了产业升级和高端化的浪潮,各地城市不管有无条件都提出发展高端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事实上,由于发展阶段和特点的不同,并非所有城市都具有高端化和发展新兴战略型产业的条件。总体上看,对于不同规模的城市,由于其发展条件和特点的不同,应该实行差异化的产业转型战略,以便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构筑一个优势互补、合理分工、错位竞争、互动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建立面向大都市圈的新型产业分工体系。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加快,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等都市圈已经出现按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工序甚至模块进行分工的新态势。在这些大都市圈内,大都市中心区着重发展公司总部、研发、设计、培训以及营销、批发零售、商标广告管理、技术服务等环节,由此形成两头粗、中间细的“哑铃形”结构;大都市郊区(工业园区)和其他大中城市侧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由此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菱形”结构;周边其他城市和小城镇则专门发展一般制造业和零部件生产,由此形成中间粗、两头细的“棒形”结构。这种面向大都市圈的一体化新型产业分工,通过产业链重组和资源整合,可以提升大都市圈的整体竞争力,避免和化解都市圈内城市间的经济冲突,由此形成产业链群体竞争的格局。

二是推动大城市的高端化和服务化。就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而言,今后应着力加大城市产业升级的力度,加快向高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高端化的核心是产业高端化。所谓产业高端化,就是依托大城市的科技、教育、人才和信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包括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高端行业和产业高端环节。要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依靠高端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融合互动,切实推动其产业高端化的进程。所谓服务化,就是要依托中心城区,强化城市中心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包括总部经济、研发设计、高端商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时尚产业等,提高大城市服务业档次和水平。

三是强化中小城市的特色化和专业化。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而言,一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突出城镇和产业特色,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走“专精特深”的特色专业化道路,逐步在全国培育一批“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由此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各异、特色突出、合理分工、错位竞争的新型发展格局。特别是,要鼓励小城镇发展特色经济,向专业镇方向发展,广东专业镇和浙江“块状经济”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