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地政府对于事故的处理和对舆情的处理,也是饱受诟病。9月11日,邵阳县政府公布事故处理费标准,决定将遇难者赔偿提高到每人20万。邵阳县副县长也是此次事故的新闻发言人段绍兴表示,遇难者如果上有赡养对象、下有抚养对象,标准将会略高于20万元。网上很快就有反弹,“温州动车事件一人赔偿90万,而这次赔偿20万一条人命,乡下人的命就那么不值钱吗?”对于政府拟定的赔偿协议,有部分遇难者家属不愿接受,一度处于僵持状态。11日晚间,当地政府领导带队通宵达旦在酒店房间做遇难者家属工作。遇难者的家属期望能比照动车赔偿标准来赔偿。但据《东方早报》称,邵阳县委书记蒋耀华在向遇难者家属做思想工作时是这样解释的:“我们是贫困县,不能和动车事故比。”最终在9月12日上午使全部家属与当地政府签订了赔偿协议,根据签订的赔偿协议,由甲方(银希祥等事故责任人)赔偿乙方(死者)亲属某某的死亡赔偿金共计二十万元。所有赔偿金额暂由丙方,即代行赔偿人塘田市镇人民政府代行支付。”由于船主银希祥等事故责任人处于公安机关羁押中,协议特别说明,“因事故责任人暂被公安机关羁押,正在接受调查,本协议书自乙、丙双方签字生效。”当天大部分遇难者的遗体已经火化。家属称,把遗体送到火化场领5万元,火化完再领15万元。
补偿协议随即在网络上被曝光,协议上那句“不再提出其他任何诉求,不上访,不闹事”的附加条件,使网民的愤怒再次席卷而来,让当地政府部门再次受到舆论诟病。
《东方早报》对邵阳县委书记蒋耀华进行了一个专访,但这位县委书记并没有利用这个机会为当地挽回一些什么,反倒将自己推到了聚光灯下。 当记者问到夫夷河上的采沙问题时,蒋耀华介绍,“事故水域那么多沙石堆是很多年挖沙造成的,不可能一下子处理到位,”“这是全国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很多年前的历史遗留问题”。“县里原先也对此整顿过,多次研究过方案,但效果甚微。”蒋耀华关于无序挖沙“是全国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很多年前的历史遗留问题”等说法,被《东方早报》概括为“沉船事故不是政府造成的,是制度原因”,引发网上的一片哗然。尽管文章很快就被删除,这一说法还是迅速流传开来。翻看网民评论,几乎全是谩骂之语,更有网民讥讽“小小七品也敢抨击朝纲”。
对于邵阳县副县长兼事故发言人的段绍兴,网民更是口诛笔伐,对他的言行大加贬斥,直陈其缺乏对于生命的尊重,缺少对人民的温情,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如段绍兴所说的“对于伤者,沉船事故不同于其他交通事故,伤者无非是呛水,打点滴后很快就出院,因此不在赔偿范围之内,但其医药费用不用自己支付。”有网民斥为“毫无半点同情心”。特别是在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谈到善后工作时说的“家属对协议‘非常满意’,‘情绪非常稳定’”之语,更是让网民直斥“没有人性”。9月13日,《羊城晚报》刊发题为“邵阳县副县长称沉船遇难者家属情绪稳定”的报道,直接援引了段绍兴在介绍家属情况所说的“非常满意”、“情绪非常稳定”的说法。网上跟帖一片骂声,甚至有人直接质疑“会说人话不”。网民“楚江秋翁”则直言:“希望以后此类悲剧后,不要再有这类冷冰冰的官式语言,它会冷冻了所有的人性!”该留言得到近900位网民的支持,成为热帖。事故过后,出于安全考虑,湖南省初步决定由省交通厅、水利厅各出资500万,国土资源厅出资400万,帮助地方政府修建大桥。随着家属签署补偿协议,遗体全部火化,善后工作也巳完成。虽然网络上还有人在批评和质质疑政府在事故中的做法。但已经不是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沉船事故舆论趋于平息。
三、各方点评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陈维
9月11日晚,邵阳县沉船事故新闻发言人、副县长段绍兴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回答了事故船只究竟载人多少、无雨之夜为何河水上涨、处理遗体是否引起争议、乱采沙石是否疏于监管、学校包船出事如何担责等五大质疑。对于河水上涨问题,段绍兴给出的答案是“可能是芙夷河上游的新宁县段涨水所致”。县长赵湘明对此的解释是,好像是上游新宁县电站发电放水,至于具体是何电站,并不清楚。
官方模棱两可的回复没有平息网络上的各种传言。有网友根据地图及水文站数据得出的河水上涨确系上游涨水所致的结论,这一推断被很多网民认可接受。从政府的不愿深究及网友的自发辟谣的行为可以看出,对于舆论关注的事实以及影响自身信誉的谣言,地方官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表现出力图粉碎谣言的努力。
除了对事实的解释含混不清、应对舆论不力外,当地官员频频爆出的雷语也让公众错愕。比如,“他们十一个死得真伟大,轰动全世界,别人还没这样的机会。”“此事不是政府的原因,是制度造成的,政府只是管理的责任”,这种漠视生命,百般推诿的态度激起网民的愤怒。在政府与遇难者家属签订善后赔偿协议后,官员表示家属对协议“非常满意”,“情绪非常稳定”,这种夸大其词、违背常理的言论,也只会进一步加深公众对政府不诚实的印象。尽管沉船事件发生后,当地反应迅速,但是真相不透明、政府对舆论焦点的回应不足,使得当地饱受诟病,政府公信力在事件演进中大幅度流失。如果做到保持应对过程的透明,及时发布更新消息,积极回应外界质疑,当地政府应能够更好地处理此次信任危机。
(参见人民网2011年11月18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