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问题探析

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问题探析

一、社会转型———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深刻社会背景

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必须紧紧抓住社会转型这一宏观社会背景,分析社会矛盾与社会转型的内在逻辑关系。唯此,才能对转型期社会矛盾的表现、特点、根源及社会矛盾的运动规律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社会转型”一词是西方社会学家对生物学概念的借用,来描述人类社会具有进化意义的转换与质变,它在通常意义上具有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换的内涵。“社会转型”或“转型社会”的概念引入中国学界的历史并不久远,大约不早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1]( P20) 。

关于社会转型的概念,在理论上有着不同的表述。有的学者认为: “社会转型是社会的整体性变动及结构性变迁,它不只是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而且更主要的是社会结构方式的变化。”[2]( P5) 有的认为: “在广义上,任何社会状态的改变,社会类型、社会制度以及一个社会内部结构的转变都包括在内。狭义上仅指一个社会内部产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比如,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由产品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等。”[3]( 842) 上述观点都充分说明社会转型作为一场社会变革,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一是社会转型不单单是某一个社会层面的转变,而更多地表现为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整体转变; 二是社会转型虽然有其自生自发的内在规律,总体上表现为一种渐进的过程,但它最终必然会带来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质变,具有深层次的革命性的社会变革效果[1]( P20) 。

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时期的起点,一般认为从 1840年鸦片战争即已开始,从那时起,中国社会便走上了一条艰难的现代化转型之路。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社会转型一直饱受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的困扰,在这期间偶尔的低速发展也经常被打断。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社会本应步入自觉推进的转型时期,但由于各种因素所致,社会转型并未真正全面展开。只有在1978 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整体上才真正跨入了名副其实的全面转型时期。

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经验表明,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并非个别国家社会发展中的特有现象,而是当代任何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进程。但是由于中国的现实国情,我国的社会转型呈现出不同于其它国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我国社会的转型不仅要经历西方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还要伴随着社会体制的转轨,尤其是伴随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而且我国社会转型把市场化与工业化重合进行的状况,在苏联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转型中也是没有的。这些国家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走向市场经济轨道之前,工业化早已完成,1991 年东欧国家的城市化率 62%,苏联 74%,工业产值和城市人口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中占绝对优势。而我国在 1978年工业化率是 49. 4%,城市化率仅为 17. 92% [4]( P101) 。可以说,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最深刻的意义就在于它把市场化、工业化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三类重大的社会转型浓缩在了同一历史时代,从而构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波澜壮阔的伟大社会变迁。

社会矛盾与社会转型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美国当代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 “一个高度传统化的社会和一个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社会,其社会运行是稳定而有序的,而一个处在社会急剧变动、社会体制转轨的现代化之中的社会( 或曰过渡性社会) 往往充满着各种冲突和动荡。”[5]( P40 ~41) 由于我国当前正在经历着由传统计划经济社会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之中,仍属亨廷顿所说的“过渡性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矛盾错综复杂、问题层出不穷的社会,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具有广泛性、深刻性、多发性等特点。其中,人民内部不同阶级、阶层、群体之间围绕利益问题而产生矛盾与冲突也更加突出。这正是现阶段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尤其是大量利益矛盾产生的深刻的社会背景。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