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新发展

五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新发展

核心提示:回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我们能清晰看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鲜明特色贯穿始终。五年间,专题询问、专题调研等监督新形式的出现,又为人大监督注入了新的活力,人大监督的底气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足。

原题:坚实的民主足音 闪亮的法治印记(人大·五年立法)

2013年,一个盘点收获的年份。

这一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即将完成历史使命;这一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将在春天的人代会上与公众见面。

与时俱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以独特的魅力向世人展示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实践将证明,它符合中国民意,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无法替代。

新老交替,我们激情澎湃:五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发展同步,与民生相融。翻开历史的篇章,拂去岁月的尘土,让我们一起聆听那每一步坚实的民主足音,追寻那每一个闪亮的法治印记。

(一)

这五年,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人大立法迎来丰收季节。

我们不会忘记,吴邦国委员长的庄严承诺: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任期内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历经千辛万苦,今天,这份承诺终于实现了。它意味着中国立法完成了一次伟大的跨越,一幅法治中国的美好画卷骄傲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从此,无论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还是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中国公民都将有法可依。

回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我们能清晰看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鲜明特色贯穿始终。

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不再是新闻,而是一种常态机制。从车船税法、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到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征求意见,收到的意见逐年上升。透过递增的数据,我们感受到了广大公民民主参与的热情。这份高涨的热情,从未有过。

开门立法、尊重民意,让法律的制定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殿堂走下台阶,走近百姓,接收地气。今天的中国,几十万人参与立法,让世人羡慕,这也正是中国式民主立法的魅力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背后,不光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上升。

一次又一次的深入调研,问计于民;一次又一次的听证会、论证会,各种观点交锋、碰撞,目的都是为了让每一部法律成为一部精品力作,让每一部法律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我们从来没有这样强烈地感受到身边的法律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那是因为人大立法一直在努力追求与民生相融。法律不再是一条条枯燥的条文,而是“为民所用”的保护伞。食品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居民身份证法、刑法修正案(八)……一部部紧跟着时代发展、承载着民生期盼、回应着民生关切的法律,无不体现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

(二)

这五年,敢触问题,不畏艰难,人大监督更有力更有效。

无论是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专题调研、专题询问,还是食品安全法、义务教育法的执法检查,作为中国监督体系中最有法律效力的监督——人大监督敢触问题,不怕碰硬,不畏艰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让人大监督更有力、更有效。

在“传统节目”的人大执法检查中,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大范围发放调查问卷等公开透明的监督方式,让人大监督的范围不止于检查组所到之处,监督从此多了无数双“火眼金睛”。公众参与人大监督的渠道扩大,带来的是人大监督的权威性、公信度、影响力的提高,带来的是法治精神在全社会的广泛传播。

五年间,专题询问、专题调研等监督新形式的出现,又为人大监督注入了新的活力,人大监督的底气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足。

专题询问、专题调研,从尝试到常态,从中央到地方,一次比一次开放,一次比一次透明。在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进行监督的庄严追问下,一连串重大而尖锐的问题得到了回应。每一次回应,都是中国式政治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都是推动中国民主法治进程的一股强大动力。

从食品安全、社会保障,到抗灾救灾、清欠工资;从未成年人权益保障,到农民工权益保障……专题询问,问的是民生;专题调研,研的也是民生;执法检查,查的还是民生。每一次监督,都可谓是一次情系民生、体恤民情、纾解民忧的“操练”。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