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新起点,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3月的北京,已在不断地释放着春天的气息。

全球的目光,都热切地投向了这里——即将启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梦向所有人开启的时刻”。行进在复兴征程上的中国,也面临着不同寻常的历史节点——这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的开局之年,是“十二五”进程过半之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重要一年。

“中国梦”也是具体的,包含着13亿个个体的“百姓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百姓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未如此之近。聚民智、议国是、谋发展,全国两会将如何揭开新一轮改革大幕,凝聚实现中国梦的更多信心、活力和力量,是这个春天里代表委员以及全国人民的共同期待。

“中国奇迹”实质上是“改革奇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离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未如此之近

【场景目击】

“我是一只离乡的候鸟,在繁华的城市栖息筑巢。打拼中追赶生活的步调,也放飞我们梦想的歌谣。”2月23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元宵节联欢晚会,38岁的农民工冯豪义用一首诗朗诵《农民工的歌谣》,赢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解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教授姚桓:邀请农民工等基层干部群众参加晚会,实际也是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没有全民的参与,就难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为全体人民共享的小康,不是全面的小康。

刘平是长沙一家汽车制造企业的技工,今年春节单位从腊月二十八就开始给他放假,过了正月初十才上班。他说:“长假批条让我对企业的忠诚度直线上升。”春节期间,湖南数家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告诉媒体:企业变得越来越“温情”了,而更好地兼顾员工休假、娱乐在内的精神需求,被认为是留住员工的重要手段。

【解读】中金公司董事长李剑阁:要在一定体制下,人们的勤劳和聪明才智才能发挥出来,社会财富才会涌流,这是“改革红利”,是“制度红利”。一旦改革停滞,竞争丧失,中国人会重新变为懒惰。必须记住:“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

【观点采集】“改革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陈扬勇)

始于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30多年来保持了年均9.9%的增长率,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全球经济遭遇金融危机持续低迷的2012年,中国GDP总量迈上50万亿元台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4565元和7917元。而在1978年,这组数字分别是3645亿元、343元和134元。

经济学家胡鞍钢对中国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做了这样的描述: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世界第三大专利与基础专利申请国;201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生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生产国;2012年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进出口国。

中国还编织了覆盖13亿人的全球最庞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不断增长的收入也使得13亿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得到根本改观——《寻路中国》的作者彼得·海斯勒以亲身经历讲述了1996年至2007年这10年发生在中国的变革故事:“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

中国和世界的舆论都认为,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人民巨大的创造力和热情,创造了中国奇迹,也催生了中国梦。“如果说有‘中国奇迹’的话,那实质是‘改革奇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新制度经济学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102岁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刚刚出版的《变革中国》一书,令人信服地向全世界讲述了中国故事。读完《变革中国》,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斯蒂芬·李特查尔德感叹:“科斯发现一个国家在哲理及政策上服膺‘实事求是’原则,展示了中国这个国家如何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追求中走向市场经济。”

显然,坚持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释放了巨大的红利。“改革带动和释放了中国的人口红利、人力资本投资红利、就业结构变革红利、所有制变革红利、科技进步红利和开放红利,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起飞,融入世界经济,还根本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作用,这是10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经济学家胡鞍钢说。

或许,解释中国奇迹的方式有很多,但任何一种方式都绕不开“改革开放”这个关键词。在纪念1984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20周年的一次研讨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谈及“中国竞争力来自何方”时曾有过一段精辟的阐述。他说:“世界上不少人认为,中国的竞争力来自廉价劳动力。这个看法错了。20年前,中国的劳动力更廉价,可是,那时中国的经济在世界上哪里有什么竞争力可言?” 

周其仁认为,改革开放使中国有三件事情发生了变化——第一,制度的开放、市场的开放、观念的开放,直接后果是经济运行的组织和制度成本下降;第二,从农民工到技术人员、企业家、科学家,都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学习,中国人力资源的质量升级惊人;第三,随着收入的提高,要素价格上升,大体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迅速提高。

中国竞争力“就是这三个变量共同发生变化的结果”。离周其仁此次发言又是一个10年将过去了,而舆论和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今天支撑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巨大动力,已经升级为新的三大红利:人才红利、改革红利和新的资源(城镇化)红利。30多年来,改革总是在推动和阻碍两种力量的较量下不断向前推进的。

十八大报告被外媒称为一份“执政党为兑现承诺发出的改革攻坚令”。在实现梦想的冲刺中,攻坚克难,也将是各界对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的最大期待。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