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应为折损的公信力负责?

谁应为折损的公信力负责?

吉林长春市的燃气价格,从昨天起突然涨价。其中,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由2元上调到2.8元,煤气价格由每立方米1.5元涨到2元。更绝的是,当地表示,用户因涨价而提前购气并不会省钱,涨价后用气要执行新价,用户仍需补交价差。

当初提着小板凳、揣着速效救心丸排队的大爷大妈们可谓是抢了也白抢,那些一次就买了3000方的天然气,钱不够就找人借的人恐怕也得直呼上当了。按照每个月普通家庭的消费量计算,3000方天然气几乎可以用10年。人们怕是要后悔,当初为啥要傻傻地去挤破燃气公司营业网点的卷闸门呢?自从3月25日以来,“下月起天然气价格将大幅上涨,每立方或涨1元”的消息迅速占据了各大网站的头条,消息点明4月起我国天然气价格将进行大幅度上涨,其各地零售终端价格将达到3元—3.5元/立方米区位,全国多省市一时间掀起“抢气”潮。在各地物价局不断发布辟谣通知后,国家发改委3月27日也澄清:“天然气价格将大幅上涨”的消息完全不实,纯属无稽之谈,个别媒体散布不实信息是极不负责任的。话音犹在,长春市便第一个站出来为媒体说了句公道话,媒体其实是负责任的。而且,据长春市发改委的理解,长春市天然气价格调整是个案,与国家发改委的表态是两回事,并不矛盾。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每个城市都认为自己是个案,“涨价”跟上级表态没有冲突,那么国家发改委“不涨价”的主体到底是谁呢?如果政府部门言之凿凿的表态,随即却被事实否定,人们就会更加对谣言深信不疑。有人类社会开始,谣言就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出现了。当社会危机产生,环境发生突变时,有的谣言可能借风使力,破坏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根基。能够与谣言竞争并胜出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叫做“公信力”。

破坏公信力实在容易,只要几次把有说成无,把多说成寡,把黑说成白,民众的信任便在政府发布的错误信息中逐渐丧失信心与耐性。建立公信力却百般不容易。尤其在当今社会,民众对于政府公信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应当承认,有些表态是为了减少公众恐慌,避免不必要的震荡,但是这样的信息必须是与事实基本相符,而不是几乎相反。每次疯狂抢购的根源其实在于国人缺乏安全感,越是这些时候便越是需要信息发布谨慎,政府行动谨慎。很显然,表态与行动不一致只会再次折损公信力。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何一句谣言能使万众响应,而政府的万语规劝却信者寥寥?恐怕每一个曾经言行不一的地方政府部门都应该为此负上应有的责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