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代表:我跟您说在这件事上我有切身的体会,大学期间有一次发烧喉咙痛去医院,医生让我去做喉镜,结果医生看完说你非常危险,必须住院,就住了3天,但是我感觉三天过后我感觉一点的好转都没有,结果出院以后我就高高兴兴的,放松一周以后什么都没有了。
洪昭光:医生也是各式各样的,总体说来应该说多数都还是很好的,但也有一些医生可能他也许从病情的判断还不是很正确,有一些也不一定要做喉镜,看一看就可以了,用点中药和西药很简单就可以了,有些判断有问题,也有些判断就过分了,病毒这个倒是没有什么,病毒要控制还是要通过自身抵抗力或者抗体,或者自身的非特异性抵抗力,但是没有一个药物说一下能把感冒病毒流感消除。因此在治疗像普通感冒这个事,有些人喝点姜汤,被褥盖的暖和一点,休息休息,他就好了。
有些点滴一点就是一天一千块钱,这里医疗有时候存在过度诊断,过度治疗,这个倒也许,个别也是有的,但总体因为医生水平也参差不齐,比如说同样病人我心绞痛,他说有可能要放支架,一个说放一个,一个说放三个,但另外一个医生说你有心绞痛,不用放支架,吃吃药就挺好,那就一个病人,三个医生,一个说吃吃药,还真是挺好,如果真是给你放一个支架,要一万多两万,那个说不行放了三个,你能说谁对谁错?
总的说来现在这个是医疗挺复杂的,但是一个人一个样子,一个医生一个水平,所以为什么外国有句话说,你要不要做手术,你要问三个医生,你问一个医生说你看看怎么样,他说我看不用放,你再问另一个医生看一看,也就是说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没有一个医生是神仙,医生就是人,经验多一点。
当然总的说来,我们的医学教育以后也应该改进,更多的从人文观念关爱病人,更多的认识到,提高病人的抵抗力。两千五百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他讲一句话,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医生只是帮助本能。病毒就这样,你自己的抵抗力就是你的医生,我们医生帮助一下,打点葡萄糖、维生素,提高抵抗力而已。
第二句话,他说医生就三大法宝,第一语言,第二药物,第三手术刀,最重要是语言,医生的关爱的语言,关心的态度,很多病人就可以好了,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而且还讲到用手术刀,你不要伤害他,用刀子可以,但不要损害更多的器官。
后来近代美国有个非常著名医学家又讲了一句话,医生有什么本事呢,三个本事,第一个本事有时候治愈,常常他只是帮助止止痛、退个烧,治愈不了,比如说阑尾炎开刀等于治愈了,这是有时候,常常就是帮助,就是安慰,所以医生对病人,一百个病人都要安慰,治好也许五个十个,有些仅仅是给你帮助,所以医生最重要本身是语言,是安慰,是关心,完了才给药物减轻他痛苦,完了才是治愈。
为什么医改难?如果医改不能让医生很关心医改,很支持医改,而且身体力行,那改不好。因为医改主要应该是医生占主要矛盾方面。
我把医生分五个等级,最好医生是把病人当亲人,第二等医生是把病人当友人,第三等医生把病人当成病人,就是有病我同情你,亲人最好了,朋友也好,熟人肯定是好,我把你当病人,你有病我应该有同情心,第四等就是把病人当成路人,马路上的人,第五等更不好,他把病人等于不当人了,训病人。我们都希望医生当亲人,但是具体情况各式各样医生都有。
但是要从总体主流来看应该说还是可以的,但是问题也是不少,所以我刚说咱们前途很光明,但是任重道远
主持人:句青,我想问您,如果让你对未来的医改做一个期待的话,您觉得您最期待的是什么?
百姓代表:这个问题其实我还真没想过,如果我现在最直观的说的话,我就希望我去看病的时候我挂号没那么难,当我面对医生的时候大夫真能够像您说的似的把我至少当个朋友一样。
洪昭光:最起码是病人。
百姓代表:有一种尊重感,我尊重大夫,大夫也尊重我,彼此建立一个信任以后才能继续。
洪昭光:这个太重要了,所以医生对病人有时候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安慰,他很平等,关心,亲切,这是应该都必须要有的,在这个基础上用你的技术,用你的本领为他服务,或者接触痛苦或者治愈,基线必须永远是安慰的,过去医生见病人先问好,很亲切,就像关爱家人一样的。但我对这个未来真正充满希望,包括我们已经走在正确的方向,正确的路上,坚持走下去。
好的,今天洪教授,感谢您为我们带来的医改的新思路以及健康的新观念,今天的节目我们就到这里了,感谢您的收看。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