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内涵解析(2)

“两型社会”内涵解析(2)

“两型社会”是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的社会形态。“两型社会”的实现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公众参与“两型社会”建设,不仅是指通过有关途径参与和环境有关的决策活动,同时也包括其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践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理念。公众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来源于民主政治的实现,只有在民主政治的氛围中,公众才能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公益事业。因此,公众应该享有依法参与环境管理的权利、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利等。

“两型社会”是建立在政绩观发生重大转变基础上的社会形态。所谓政绩观,是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现阶段,仍有很多地区对党员干部的考核片面强调经济指标,这导致了“数字出政绩,政绩出干部”的政绩观的流行,致使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不考虑所付出的环境代价、能源成本、原材料消耗等因素,使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两型社会”所倡导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能有效改变这种不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使其将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必须坚守的底线,作为衡量发展最大的政绩。

“两型社会”是以广泛关怀的道德文化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两型社会”要求以节约的方式对待资源、以友好的态度对待环境,反映在道德文化领域即为人类关怀的范围从对人的关怀扩大到对自然的关怀。长期以来,道德关怀的范围被限定在人与人之间,自然不仅被排除在道德关怀之外,而且成为人类征服的对象。当前,自然资源迅速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促使人类不得不反思自身对自然的态度。人们日益意识到,只有将伦理关怀的范围扩大到自然,才能彻底改变人类对自然的统治逻辑,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而这也是“两型社会”所蕴含的道德意蕴。

“两型社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为文化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行为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或群体行为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行为价值观是行为文化的核心内容,不同的行为价值观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一直以来,人类是所有价值的中心,是自然界的主人。因此,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之下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人类一味改造和征服自然、无限地向自然索取,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人与自然关系极度紧张。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以人为中心的行为文化,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为文化,即人类在向大自然获取财富的过程中,必须以尊重自然的内在规律为基础,合理、有序地利用自然。

“两型社会”是以“亲自然”的科技文化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科技从诞生之日就被认为是对自然的客观认识和反映,具有价值中立的特点。然而,作为人类的创造和发明,科技必然承载着人类的价值判断。当自然被当作人类的征服和统治对象时,科技就成为人类战胜自然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承载着“反自然”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与之相反,“两型社会”蕴含着的是一种“亲自然”的观念,在“亲自然”的科技文化下,自然不再是科技的“敌人”,而是科技的“教师”;科技不再是破坏生态环境的元凶,而是成为进行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