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户人”盼进城生活 城镇化不单是身份的转变(2)

“庄户人”盼进城生活 城镇化不单是身份的转变(2)

“新市民”用双手创造自己的未来

拆迁进城更踏实,得到了4套商品房和30多万元现金,但想致富还是得靠双手。有了一技之长,将来的生活才有着落。

——拆迁户 王志发

一条大河南北穿城而过,两岸花红柳绿,绿草成茵。来往客人,无不为这座北方城市有如此壮阔的场景感到惊讶。

河堤上,正在散步的王志发老伯说,他家住河西,本来是农村。2008年,市里建设河西经济开发区,农民整村整村拆迁、上楼,他们全家就变成了“新市民”。

作为拆迁户,户口“农”转“城”后,王老伯夫妇和两个孩子失去了村里的两套老宅和6亩多耕地,得到了4套8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以及30多万元的现金。

他说,拆迁前,总想着通过拆迁安置发财致富,实际上,拆迁进城,想致富还是得靠双手。

变成“城里人”后,他和妻子每月可领取400多元养老金,生活还过得去,可一下子闲下来,心里空落落的。去年,王老伯买了辆微型面包车,每天在城市周边转悠,帮别人送送货。一个月下来,也能有千把元的收入。

年逾六旬的王老伯身体硬朗得很,他开着面包车,带记者来到河西一座会展中心前面,“这里曾经就是我的家。”

王老伯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孩子,今年35岁的老大在市里印刷厂负责机器维修。以往,家里还有2亩地,工厂淡季,就回家忙忙农活,虽然收入不高,日子倒也过得去。如今,耕地没了,米面都要花钱,一旦工厂效益不好,就十分拮据。去年,市里的劳动部门组织创业技能培训,老大积极参加,学习了机械维修技术。目前,他正准备筹一部分资金,在城区盘下一间店,开一家摩托车维修铺。

王老伯最担心的是老二。“农”转“城”那年,老二正在读高中,拿到拆迁房以后,他就弃学了,靠出租房屋的收入维持生计。眼看着年龄一天比一天大,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据说,针对老二这样的年轻人,市里今年还要组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王老伯打算让他学习电工。 “咱‘新市民’咋能坐吃山空、光靠政府。自己有了一技之长,将来的生活才更踏实。”

点评:城镇化不单是农民身份的转变。从长远来说,城镇化至少还应当包括赋予进城农民一定的就业能力、公平的社会保障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充分完成这些转变,他们才能完全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去。这需要政府部门和进城“新市民”的共同努力。

观点

城镇化不会一蹴而就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城镇化趋利避害要“五防”。一防有城市无产业支撑的过度城镇化,二防有速度无质量,三防特大都市“大城市病”,四防城市市民——农民工新二元结构的长期固化,五防城镇化“房地产化”。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城镇化绝对不应该一刀切,必须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有差别,有些地区的城市规模应该萎缩而不应该扩张。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城镇化应履行好四个功能。一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二是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三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四是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农业发展方式。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城市化当中最难驾驭的一个变量就是人气。有的城市房子很漂亮,规划也不错,就是没有人气。人气不是按照命令来的,而是有大量的学问。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城镇化的关键就是以人为中心。未来城镇化的重点要落到人身上,而人的城镇化就是农民市民化的过程,这个问题已经到了不能再拖延的时刻。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必须特别关注新城镇居民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情况,促进贫富差距快速缩小。

(王 珂整理)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