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杨涛: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5)

 

五、城镇化:未来经济社会最大的问题

刚才谈到了全球背景,进而落到中国的问题。最后我们提出未来可能是经济社会当中最大的一个概念,就是所谓城镇化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新任政府,李克强总理提出了所谓新型城镇化的这样一个概念。现在政策层、学界大家都在热议城镇化。当然城镇化,从中央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好的一些概念,比如说城镇化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布局,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真正成为市民作为重要的任务,要重视生态文明,特别是强调现在所谓的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个是现在提的比较多的,所谓的新四化。

当前中国城镇化率实际上已经相对比较高了,城镇化率有50%以上了。当然我们刚才谈到的,这个是中央政策文件里面希望做到的事情。但是我们回到城镇化的现状来看,首先看到城镇化率在50%左右,是比较高的。与此同时,按照国际经验来看,它将进入一个进一步快速城镇化的时期,50%到70%到80%左右,这一段将进入一个加速城镇化的时期。

(一)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趋势

首先从数据来看,不管它准不准,能够反映一个趋势,那就是城镇化的速度,可以看到自“六五”时期以来,它算是逐渐有所加速的这样一个态势。也就是说现在城市不断地扩张,未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趋势。

特别是从1996年以来,城镇化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每年的新增城镇人口都在1500万人以上,城镇化速度超过一个百分点。对于城镇化趋势的预测现在有几种争论:一种是加速,会逐渐地加速;一种认为现在的城镇化速度过快,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一种认为现在还相对比较适度。

综合这样一些观点,我们来怎么样判断?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它脱离了城镇化应有的本原。现在的城镇化,它实际上是以硬件为城镇化的核心环节,以这个城市增加了多少的基础设施,有多么大的美化,增加了多少地铁,以这个为核心原则。而没有落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所谓真正的城镇化,不在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在于原有的农村人口,原有的县域以下的人口能不能享受更多的服务,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比如说在发达经济体当中,农村很多,它跟城市一样,享受共同的设施,在农村也有下水道、卫生设施,各方面都非常健全,所以很多人愿意生活在乡下。所以真正的城镇化并不在于这些人搬到哪里去,而在于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使得多数人享受这种现代城市环境下的一些基本服务。这个我觉得是一个关键点。

未来中国城镇化第一个主战场是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城镇化已经相对饱和了。城市化的推进要把握节奏,这实际上和我刚才说的中国经济要适应慢节奏是相应的。中国经济已经30多年了,中国的改革也都是30多年了,你不能老靠这种快速的兴奋剂来跑。

(二)城镇化要警惕几点

第一,求大。警惕城市化所谓的大跃进,一个是求大,所谓镇要升级成县级市,县级市晋级为地级市,地级市晋级为副省级市。现在有80多个城市号称要建世界性城市。在建高度152米以上的摩天楼200多座,占世界的87%。摩天楼争高度此起彼伏。据传有一个要建838米的世界第一高楼。这个都是一些所谓求大的表现,它没有真正的实际意义。

我觉得未来如果纵观各个国家的城市化,可能只有我们国家的城市化是如此的能够消灭这种传统的建筑文明。很多著名的城市,近的像澳大利亚的悉尼,远的像欧洲的很多城市。城市化没有给它留下太大的在建筑层面的痕迹,但是我们的城镇化基本上是重新造城,各种各样现代化的建筑是越大越好。

第二,求快。现在所谓的加速推进城市化,它本质上我觉得是不符合我们国家的长远利益的,它是属于一种竭泽而渔,把未来越来越稀缺的资源集中到现在,求快是需要坚决避免的。

第三,求洋气。在城市化过程中,所谓的求洋出现了各种各样所谓不伦不类言的建筑,或者是一些不太合理的建筑。最典型的就是我们传说中的西直门。很多中国这样一些建筑设计,已经被列为全球什么二十大、三十大恶俗建筑之一了,很多都属于花钱,既没有美感,又没有很多实用感的一些建筑。

第四,求古。虽然缺少古质的精华,但是把各种各样的建筑搞的不伦不类的仿古创造。所以说中国的城市化成为世界上大家感觉元素最丰富多彩的城市化。而且各个国家的建筑师都以到中国来设计建筑为荣。建筑发展到现在,我觉得在过于追求城市化扩张过程中,实际上很多方面都出现了问题。

第五,求政绩。求政绩这方面就不必多说了。如果按照以往的城市化路径来推进,可以看到土地、建筑、空间的城市化在不断地超前,但是人口的城市化是滞后的,投资驱动是超前的,但是消费是落后的。加快城市化它不是说各种要素都要加快,而是要在慢节奏下有快有慢。

(三)城镇化与经济发展

1.放慢城镇化节奏:重视内涵

那么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都是一样的,过去是一种外延式的数量扩张为主的道路,未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城市化转型的协同推进。我觉得现在最值得担心的是希望把未来快速的推进城市化作为应对中国经济增长下滑的一个主要武器。只要重新陷入这种思路,那么未来这种大干快上、规模扩张就会重现。因此,如果要改变这个,首先中国经济适应慢节奏,与此同时要考虑城市化的节奏也必须放慢,重视内涵。

这种数量扩张型的城市化具有的缺陷,大家可能都感受到了,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城市失去个性,环境污染严重,盲目扩张等等。那么如果要改变这种城市化的抉择,首先从政府的角度,我觉得要改变现在大家经常谈的这种土地财政。我记得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有一个流行的概念,叫经营土地。后来逐渐不太提了,但是事实上各个地方政府仍然是做经营土地、经营城市的概念。

很多人开玩笑说市长不像市长,实际上像一个董事长,更好的是为了把这样一个城市作为一个公司来运营。那么未来城市化要真正恢复其正常的路径,首先政府应该从这样一个城市的主要经营者董事长跳出来,这可能是一个关键点。

2.投资转向消费

另外一个关键点,变进城的农民为市民。我们过去强调的城市化拉动的是投资增长。那么未来我们强调怎么向消费转型,关键要使得更多的进入城市但没有户籍的流动性人口成为市民,真正具有消费能力,享受城市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所以我们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一个关键。

从人的角度,当前我们国家的城镇化,实际上还是一种所谓的非市民化的城镇化,它不是以人为本的。这里面举了几个例子,2011年度全国的农民工总量,统计是2.53亿人,外出的农民工是1.59亿人,也就是流动性人口,这部分流动性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23%,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比重。在现有的统计城镇人口当中,农民工及其家属占27.5%。由此估算,约有1.9亿人当中相当一大部分都没有完全市民化,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化当中。

从户籍的角度,我们都知道二元的户籍制度,实际上隐含了各种的权利和福利。那么2011年的数据,户籍人口的城镇化比率只有35%,户籍人口城镇化比率与城市里面所有常住人口的城镇化比例的差距,2000年只有10.5%,到2011年这个差距扩大到16.3%。这个同样是一个社会两极分化典型的表现。城市越来越扩大了,作为流动性人口,为这个城镇化做出了贡献,但是并没有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这里面就使得这种城镇化产生了一些内在缺陷和问题。

未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有的城镇人口当中,统计当中,还包含有大量的农业户口的人口,尤其是在镇以下。未来我们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首先要依靠在这个小城镇常住的农业户口人口来推动。要提高这些小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而不仅仅是把这样一些人都涌入到大城市当中。现在社会当中一些根本的矛盾,比如说在异地高考、享受医疗资源等等,会出现大城市已有居民与外来人口之间。

那么解决和缓解的一个途径,首先在中小城市、小城镇,逐渐提高这种公共服务城市化服务的水平;然后在一个城市群落不断发展过程中,才使得所有人群享受更加一致的公共服务。

3.未来城镇化的重点:市民化

未来中国城镇化的一个重点环节,就是用10到15年时间真正解决市民化的问题,这是未来中国的城镇化能否从重视量到重视质,能否真正转向以人为本的一个关键环节。我觉得这是值得大家首先关注本届政府能否做大一个核心点。如果说未来两三年,城镇化仍然是以大干快上,建地铁、建轨道、建道路为主,我刚才谈到的危机在10年末期就有可能会真正到来。但是未来几年,如果说真正的从城市化的角度,大家可以看到,如果把措施放到关注以人为本,来提高所谓的市民化程度,这个就决定了未来经济能否真正避免危机的挑战。

所谓变进城农民为市民,当然有很多相关的研究。最主要的,比如说给进城农民和市民一样的地位和权利,这个是谈的比较多的。另外,需要给这样一些流动性的人口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明确的定位,给予他们更多的居住和就业的机会,在失业、医疗、养老等等保障方面有更多的关注。当然这里面不仅仅是流动性人口本身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我们整个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问题。

对于城镇化,在我们谈了中国经济之后,我们做了一个基本的判断,因为城镇化是决定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增长主要命运的一个因素。它不仅是经济方面的因素,而且是政治方面的因素。我们知道西方现代社会,后来为什么会进行大量的变革?同样也是因为大量的失去了土地的人群涌入到城市当中,逐渐成为市民,成为市民之后,他们会要求自己的权利,会提出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诉求。这在某种程度上就会促使一个国家的城市不断地走向现代化,走向各个群体之间有效的利益协调,从而最终达到一个相对能够平衡的利益发展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城市化也好,城镇化也好,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层面的因素,它对整个社会结构,对整个政治结构,我觉得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平晶晶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