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政府宏观政策转型
(一)宏观政策的着眼点
刚才我谈的实际上都是一些大环境的问题,全球经济、中国经济、城镇化、工业化。那么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刚才我一直谈到政府要适度的退出。那么政府影响经济,它是利用宏观政策来影响经济的。我们要谈怎么样退出,就要考虑到政府政策的重点是不是有所转型。我们都知道宏观政策的着眼点,如果学过经济学的同志可能了解,它有几大主题:一个叫经济增长,一个叫就业,一个叫通货膨胀,一个叫国际收支平衡。
在我们国家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当中,经济增长是作为首要目标的。这四大目标之间,有时候可能产生一致,有时候彼此又矛盾性,你必须有一个优先选择。我们国家始终是以这个为优先目标。而多数国家,它首先以就业为最优先的目标,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的一些报道当中,首先会谈就业率怎么样,失业率怎么怎么样。因为他们在宏观政策选择当中,首先以就业为最优先的目标。
那么有些人说了,我们谈经济增长,也都说是为了就业服务的。但是我刚才也谈到,我们国家的增长与就业之间,并没有大家所想象的那么明细的关系。经济增长有时候并不能够从根本上对我们国家的就业形势改善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因为有些增长是低效的,不以扩大就业为目的的。这里面必须关注这样一个问题。
“两会”期间,刚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来2013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的预期目标,提出了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目标。这里面我们注意什么?首先新增就业增加是否就意味着失业率下降?这是不同的概念。另外,我国的失业率统计是否存在问题?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多数国家实际上都采取了就业优先的宏观政策,各界关注失业率,资本市场关注失业率,甚至比GDP和通胀率要更敏感。这是因为经济体的绝大多数人还是所谓工薪族,靠就业来养活自己。就业关系决定着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表明经济发展能否给多数人带来好处,进而影响消费,影响经济持续性,更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的权力。
(二)我国重视重经济轻就业的原因
在我们国家,虽然长期也强调就业,但是就宏观政策思路来看,还没有真正的转向就业优先目标。经济增长和通胀的目标首先排在前面。统计局一公布主要的指标,大家首先看到的是要考虑什么经济增长,考虑通胀。很少会关注,也很少看到足够的关于就业和失业率方面的一些目标。这个就是不正常的。
那么究其表面原因来看,一个是就业率或者是失业率还没有纳入政府政绩考核的目标体系,但是GDP增长纳入了,投资增长纳入了,就业率和失业率与政府的政绩考核没有关系。因此,使得就业优先难以在政策层面真正的落实。二是经济发展到目前为止,还是比较重投资、轻消费,对公共分享经济成果的认识重视还有所不足。
就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我觉得还是缺乏就业制度方面的保障。那么失业人群没有对政府的一个利益诉求和约束的渠道。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概念的模糊,还有统计指标的误差,就是大家经常会看到统计指标概念上有不同的看法,这个正是所谓就业保障制度缺失的某种表现。
我们经常说美国失业率又上升了,美国失业率快到10%了,美国人都没饭吃了。他们的失业率衡量标准跟我们是不一样的,在现实当中,美国的失业率统计有三种不同的统计,类似于中国这种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水平统计,它相对来说是依赖性最低的一个统计,也是不准确的一个统计,口径实际上是最小的一个统计。我们都知道所谓城镇登记失业率,首先是你要失业之后主动去相关部门登记。另外就是就业主管部门给你登记不登记的问题。所以城镇登记失业率在某种意义上,它实际上无法真正反映真实的就业水平。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即便是新增就业人数增加了,但是就总体来说,失业率它也有上升的可能性。另外,城镇登记失业率几乎10年没有变,与真实失业率情况还是差距比较远的。
有关部门前几年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正式公布调查失业率,调查失业率就类似于像国外主流的失业率概念,当然调查有不同口径,最广泛的一种口径,在美国是直接入户调查,其次的一个口径是通过企业雇主进行调查,然后一个才是类似于主动登记的失业率。我们可以看到,明显入户调查得到的更加准确。如果说按照美国现在公布的这种6%、7%左右的入户调查失业率来说,以这种口径来调查中国的失业率水平,我想会远远地高于现有的水平。
虽然相关部门前几年提出要调查,但是去年统计局在回应疑问的时候有一个表示,说从调查失业率的情况来看,他们可能内部有一个掌握数据,高出登记失业率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言下之意,必要性并不大。我觉得这是有问题的。因为实际上看每个国家登记和调查失业率之间普遍都有较大差距。而且我们国家失业统计与现实感受,确实差距比较大。登记失业率有弊端,而且还不考虑通过的样本,既然觉得二者差别不大,我觉得更应该公开了,公开之后,反而让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公众来判断这个差别大不大的背后究竟有没有合理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