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产业结构。
这些年北京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升级,北京的三产比重已经达到的76.4%,大概相当于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从一些主要产业来讲,高端产业发展比较快,市里强调要大力发展高端产业,特别是生产与服务业和文化创业产业,还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从这四大行业来看,发展比较好的是生产业与服务业和文化创业产业,年均增长率都在百分之十几,甚至百分之二十几,而文化创业产业年均超过20%,到去年文化创业产业的增长值超过了二千亿元,达到了218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2.3%。
应该说高端产业发展很快,特别是金融业,北京的金融业优势很明显,而且北京金融业在很长时间都是国内第一大金融中心,实际上的金融中心。国家没有定位北京是金融中心,但北京是实际上的金融中心。在2008年之前北京金融业增长值是超过了上海,但是在2009年北京的金融业增长值被上海超过了,因为2008到2009年金融业增长值,增长了不到一百个亿,但是上海增长了一百个亿。2009年为了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施了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上海的金融业发展很快,但是北京2009年发展很慢。2009年上海的金融业规模超过了北京,但是最近这两年北京的金融业发展比较好,到去年北京的金融业的规模又再一次超过了上海。目前来讲,北京的金融业在各大城市里面还是第一位的。
刚才说了高端产业有生产服务业和文化创业产业。在二产方面的高端产业是高技术产业和现在制造业,北京发展很不好。没有实现的重要指标,就是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指标。这几年北京在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但是高技术制造业的比重在逐年的下降,历史最高点是2006年,高技术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到7.5%,去年只有6.4%。
北京实体经济,高端制造业,现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等,发展并不是太好。关于这个问题应该说也是各个方面争论比较多的,刚才说北京的三产发展很好,二产发展很慢,有的人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趋势,为什么呢?主要问题是三产比重低的问题,三产比重会逐渐上来,但是一定要有清晰的认识。北京虽然三产比重现在只有76.4%,而世界三大城市东京是86%、纽约和伦敦是88%,光从数字上,北京比他们的三产比重大概低了10个百分点。这四个数虽然都是正确的,但是这四个数是没有可比性的,北京的76.4%和纽约和东京的86%和88%是不可比的,纽约的陆地面积是八百多平方公里,它有三百多平方公里的水面,所以它加起来是一千二百多平方公里,伦敦是一千五百多平方公里,东京是二千一百多平方公里,北京是16400平方公里,所以这么比是不适合的,如果要比较的话,应该用中心城区来比较,因为从六区加起来是一千三百六十多平方公里,跟伦敦是比较接近了。
六区里面,上涨比重是在2011年已经达到了87%,已经达到了三大世界城市的水平,而从六区的人均GDP是多少,这里没有准确的数,肯定不会超过二万美元。这意味着三大世界城市的人均GDP应该在六万美元左右,所以他们的三产比重达到86%、88%,而北京人均GDP不到二万美元,而三产比重已经达到了87%,所以北京的问题并不是三产比重低的问题。一个国家和地区,它的经济发展最初是依靠工业化,所以经济发展初期是经济越发展,工业比重越高,到了一定阶段,才会出现经济越发展,工业比重逐步下降的情况。转折点一般来讲是在人均一万美元左右,北京早已过了这个转折点,这个是好?还是坏呢?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一万美元,它的工业比重会出现一个转折,在这个转折点上,应该在30%左右。因为各个城市、国家的情况不一样,这个比重可能高一点、低一点,但是一般来讲,工业比重在这个阶段不应该低于25%。从北京来看,目前的工业比重是已经低于20%,只有18.5%。所以北京的工业比重太低了。
这里给出了七个城市2011年的情况。为什么要给出这七个城市,因为到目前为止国内只有这七个城市的经济规模超过了一万亿人民币。四大直辖市加上苏州、广州和深圳,从这七个城市,能看出两个规律,第一点,一个城市三产比重越高,二产比重越低,它的经济增长率就可能越低。北京是这七个城市里面三产比重最高的,在2011年三产比重达到76.4%,是唯一的三产比重超过70%的城市,那么二产比重是最低的,只有23.1%,也是唯一的二产比重低于30%的。
相应的北京的增长率也是最低的,只有8.1%。天津、苏州和重庆这三个城市,三产比重是最低的,都低于50%,而二产比重是最高的,都高于50%,相应的这三个城市增长率也是最高的。其中天津和重庆增长率在全国也是最高的,并列全国第一,所以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它的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就决定了它的经济增长情况。
第二点,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并不意味着增速会出现明显下降,认为北京的增长率出现明显下降,是因为人均GDP超过了一万美元。但是在这七个城市里面,北京的人均GDP只比重庆高,比其他五个城市都低,排在第六位。但是北京的增长率是排在倒数第五,其他的五个城市人均GDP都超过了一万美元,它们的增长率都比北京高,包括天津,它的人均GDP去年超过了一万三,今年是超过了一万四,它的增长率都在两位数。所以,人均GDP超过一万美金,并不是增速出现下降的主要原因。
从北京的发展轨迹来讲,基本观点是北京从来就没有完全工业化,而过早的进入了后工业化。为什么这么说,北京在建国之前是一个单纯的消费性城市,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了体现首都的强大,所以在北京布置了很多重工业,包括朝阳电子城那一片。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的工业发展很快,到了1970年,北京的工业占GDP比重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占到67.2%。
但是,要注意当年北京工业总的规模是42.6个亿(61:57)。工业比重基本上维持在65%左右。到了八十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北京也开始大量发展轻工业和服务业,所以北京的工业比重开始快速下降,三产比重开始快速上升,到了1994年北京第一次形成了三、二、一的结构。北京的三产超过了二产的比重,到了1995年北京的三产超过50%,1998年超过60%,2006年超过70%。改革开放三十年,二产比重在快速下降,服务业和三产比重在快速上升。
这种现象背后原因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的二产比重快速下降,三产比重快速上升。不是三产发展快了,而是二产发展慢了,因为跟其他的三、四个兄弟省市相比,北京的的三产、服务业发展快速并不明显偏快,有很多省市的服务业发展速度比北京还要快,但是北京的工业增长率是最慢的。所以,北京要补工业化这一课,不能走传统的工业道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端产业、高端制造业。
三、自主创新。
投入在不断的增长,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8%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全国比重也是最高的。专利授权量指标很高,特别是中关村应该是全国科技创新的龙头,去年中关村高新技术总数已经达到2.4万亿,增长了25%。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成果的转化,成果转化不足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科技成果、申报的成果没有转化为产业。比如很多成果是躺在图书馆里面,北京大概只有10%的成果开始了产业化,而发达国家大概是80%的成果有所转化,所以北京在这方面转化的差距比较大,这可能跟国家的科技体制,包括评奖各种体制都有关系。
另外经常说的一个问题是“养肥猫”的问题,全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科技投入非常多,应该说各大高端院校、科研院所,经费非常充足,很多科研人员只要做一些科研课题就可以了,用不着去转化,转化是有风险的。这就是养肥猫的现象,猫可能有食物吃了,就不用去抓老鼠。第二个是本地转化不足。北京的科技成果成交额占到群众40%,但是75%的成果都转化到外地去了。包括出口,只有26.7%的成果就地转化,这也是导致北京高新技术发展不足的主要的问题。
为什么很多成果到外地去了呢?跟北京的研发投入结构有关系。北京的研发投入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政府投入多,企业投入少,绝大部分三分之二是政府投入的,企业投入只有三分之一。而在美国大概是80%是企业投入,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很好,企业的投入占了90%,北京不到三分之一。第二个是政府投入更多的是中央单位的,北京地方的很少,根据统计中央和市属的投入大概是15:1,虽然北京的投入比较多,但真正属于北京市投入是远远的低于上海的。这就是北京的问题,一个是政府多,企业投入少,而政府的投入主要是中央投入多,地方投入少,这样两个问题,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是不够了。
产业发展上还有一个大的问题,就是核心技术。虽然中国这些年科技成果很多、专利很多,但是真正前端的技术、核心技术并不多,关键技术还是比国外少。这就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非常低,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值率只有17%,而实际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增加值率更低,制造业这一部分增加值率很多是低于10%的。而发达国家一般是40%左右。中国生产了很多苹果手机,基本上处于一个组装阶段,在苹果手机的价值链条里面,中国是1.8%。主要来自人工成本,来自大量的劳动力,而它对中国的资源环境的破坏,都没有计算在内。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一直在夹缝中艰难的生存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