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民如何变市民(2)

日本农民如何变市民(2)

着力平衡城乡差距

要想解决大城市问题,单纯在城市地区采取措施远远不够,还需要振兴地方和缩小地区差距,积极开发农村和地方。日本从上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采取了限制工厂过度集中到大城市的政策。1960年,池田勇人内阁通过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通过扩大就业,解决失业问题;同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修正地区和产业间收入的差距。具体说来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小企业现代化和开发经济落后地区(工业的分散),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地区间以及收入阶层间存在的生活和收入上的差距,实现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的均衡发展。

1962年,为了防止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和实现地区间均衡发展,日本制定了“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此后又相继制定了4个开发计划。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在1972年竞选自民党总裁期间提出了“日本列岛改造论”,提出重新配置工业和建立全国的交通和信息通信网络,推进“地方分散”,使人财物从大城市反流回地方。出生于“雪国”新潟县的田中角荣宣称要让年轻人不走出雪国就有工作机会,这也是他当选首相后的执政纲领。

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为求职而到东京等大城市的农村学生和农民很多,而“日本列岛改造论”等措施增加了农村和地方的就业机会,可以使农村劳动者留在地方,并且使流入城市的打工者回到地方。

另外,日本地方政府都会下大力气来建设本地的中小学设施。无论是东京、大阪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还是不足万人的小镇,所有公立学校的设施几乎都是一样的。哪怕一所不足百人的中学,也会有音乐室、比赛用游泳池、足球场、综合性体育馆等完备的硬件设施,教学楼也依照最高安全标准建设。公立学校的教师、校长都属于国家公务员,必须通过国家考试上岗,并由国家直接发放薪水,这是为了避免因各地经济水平不均衡导致的教师薪资差异。平均分配的师资和教学设施,使农村地区的学生也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

2000年之后,几乎不再存在原有定义的利用农闲到建筑工地等赚钱的打工者,目前,“出外打工”这个词在日语中正逐渐成为死语。实际上,由于工业的分散,使农民在家门口就有上班的机会,无需进城,从而也缓解了住房问题。像山梨县这样的农业大县,农业产值也仅占10%左右。

社会福利惠及农村

姜德春指出,人的城市化,归根结底就是社会福利和基础设施的平均化。

在这方面,首先,日本自1961年开始实行全民健康保险和全民年金(养老金)计划,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都能得到健康保险和年金;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在公立学校、公立医院、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做到资源平等分配,最大限度地消除城乡和地区差别。所以,自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起飞的时候,大量进城就职的农村学生及日本式的农民工,实际上已不存在没有医疗保险或受教育水平不如城市人的问题。

日中创职机构久永事务所代表泽田笃志指出,为了让劳动者安心工作,日本1947年就制定了《失业保险法》,实施了失业保险制度。失业时,从劳动者和雇主那里征收的保险费支付50%的生活费用,国库支付另一半,这可以有效避免失业带来的社会问题。夏普这样的大公司,去年在国内裁员2000人,但并非强制裁员,而是公开征集,结果有3000多人主动报名。提前退休者可以获得更优厚的退休金,公司还会帮助实现再就业,并非一脚踢开。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