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政策取向

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政策取向

作为全球瞩目的一件大事,2012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中共十六大、十七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区别,但意境全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年梦想,新要求赋予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多美好的新期待。

我们期待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们期待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人权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

我们期待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公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更加坚实。

我们期待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面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的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期待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的区域布局基本形成,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度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明显减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这些期待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建设富强中国的愿望,也是建设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的愿景;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愿景,也是实现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为人民提供人生出彩、梦想成真、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更多机会的愿景,必将进一步凝聚人心,聚集民力,鼓舞中华儿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

美好的愿景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一个时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根本途径和工作重心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系统性的、综合性的、战略性的转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下一阶段,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取得新成效。(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13年第四期)

第一,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着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这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意义。

我们将坚持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方针,着力追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提升消费能力,促进消费升级,优化消费环境。要着力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突出投资重点,优化投资结构,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

坚持把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举措,加强现代农业基础的支撑,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金融体制,保障农产品的供给,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突破口,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要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做到基础研究与科技应用双管齐下。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