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于学术象牙塔塔尖上的中国科学院,再度被推入公众舆论的视野。2011年,中科院新增院士评选中,两位颇具声望、分别掌舵北大、清华生命科学院的学术明星饶毅、施一公双双折戟铩羽,一度引发外界热议;近日,还是这位施一公教授,因为其刚刚在美国当选科学院、人文与科学学院的双料院士,而将当年的“落选门”钩沉,重新引发了纷纷议论。美方在接受媒体连线采访时回应施一公在中国的落选称:“这个问题你需要去问中国科学院。”
不独中国科学院。年初,闹哄哄的“烟草院士”事件,使得“两院”的另一家,中国工程院,同样身处舆论的风口浪尖。从袁隆平落选,到“烟草院士”当选,到类似施一公,以及我国著名外科专家彭淑牖教授这样,在“墙外”早已蜚声满贯,却几度与“墙内”院士无缘,两院院士的遴选,已不再是本来具有高度的科学阈值和学术场域屏蔽的“小众”事件,它的屡屡进入公众舆论,成为公众话语可以评述的话题,至少表明,关于院士的那些事儿,真不是只有科学与学术那么“简单”。
到底复杂在哪儿?
不能怪公众的评述意识。互有关联的事件引发公众持续评议,乃至得出几乎一致的观点,这是符合思维的逻辑规律的。在施一公的当选与落选之间,公众评议差不多是一边倒地将矛头指向了中科院,不能不说具备较为有力的理由;而在袁隆平落选后,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的“遗憾论”,早已给这个理由提供了内证。一次事件是遗憾,多发事件则绝非偶然,这不是思维定势,这是普通人都会使用的“举一反三”和“同理可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