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研究生教育收费是大势所趋。”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招生计划更是达到60.8万人,是2001年招生总数的3.8倍,研究生扩招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能够增加经费投入,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根据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非财政拨款研究生收费问题研究”课题组对北京5所理工科高校的调查、测算结果,2004至2006年,硕士研究生生均年培养成本为3.54万元,博士研究生为4.72万元。2013年全国计划招收研究生60.8万人,假设按照这个成本粗略估算,且培养成本全部由财政承担的话,财政投入将达到数百亿元。
别敦荣表示:“研究生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而是带有竞争性、选拔性的精英教育,应当由个人承担部分成本。”卢卫东也曾表示,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一样属于准公共产品,研究生教育成本最高,资源最为有限,受益者更加集中,更应当进行成本分担。“谁从研究生教育中受益,谁就应当负担研究生教育的部分成本。”
近年来,现行的公费与自费并存的“双轨制”收费模式一直饱受质疑。由于公费生的名额有限,而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如何确定自费生和公费生、其标准是否公平公正就成为考生最关心的问题,有时甚至会引发尖锐的冲突。
别敦荣指出,收费制度改革能够有效地调整研究生教育收费“双轨制”的现状,在全面实行收费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通过助学金和奖学金激励学生的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优化目前不尽合理的学科结构。
从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试点,试点最初从华中科大、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南交大3所高校开始,2007年扩至17所高校,2008年扩至56所高校。2009年,教育部下发通知,将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至中央部属培养研究生的高校,改革试点在部属高校全面推开。
据了解,试点高校均已取消公费和自费的差别,统一实行收费,大部分试点高校都采取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奖助学金一般可以冲抵全部或者部分学费。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相当于免除了学费”。
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该校改革试点以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学费为0.8万元。学校为学术型硕士生设立基本奖学金,覆盖面为100%。
北师大文学院2011级文艺学硕士吴健告诉记者:“学术型非定向硕士生还可申请基本助学金,由各院系所分等级设立,按年度动态评定和管理。一年级平均每生每年助学金3800元。从二年级开始,根据成绩每月发放420元、360元和300元不等的助学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