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不会将贫寒学子挡在研究生教育门外
奖助学金“救场”,确保学生不因贫困失学
收费制度改革,会不会提高研究生入学的经济门槛,将贫寒学子挡在研究生教育门外?
这是令很多考研族,尤其是中西部考生感到担忧的问题。本来,浙江财经学院会计专业大三学生婷婷(化名)准备考上海某财经院校的研究生,得知研究生全面实现收费的消息后,她打起了“退堂鼓”。
“现在本科生工作难找,原来打算考研,是想延迟毕业,作为寻找工作的缓冲期,现在要收费了,又得多花父母不少钱。”婷婷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研究生3年,按照每年0.8万元学费计算,共需要学费2.4万元;上海物价水平较高,每个月生活费按1000元计算,3年下来共需3.6万元。生活费加学费,合计6万元。相反倘若工作的话,按照浙江省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50元的标准,3年下来能够赚十多万元。
“相当于读个研究生,需要十几万元的成本,再加上研究生的工作也越来越难找了,这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读研的价值。”婷婷说。
婷婷的考虑代表了一部分考研族的想法,也体现出研究生收费政策的调节效应。北京师范大学大三学生胡晓比较赞成收费的政策,他说:“以前那部分因逃避工作而读研或从众读研的学生,可能会放弃考研去找工作;这样也会相对减轻考研和研究生就业的压力。”
不过,婷婷也有存在误解的地方。据了解,实行全面收费制度后,国家还建立了研究生资助制度,将奖学金调整为助学金,面向所有计划内全日制研究生,每年资助标准博士生不低于一万元,硕士生不低于6000元,这相当于冲抵了大部分学费。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全面实行研究生收费以后,国家完善了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各项政策措施,尤其是建立多元的奖助政策体系,帮助研究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研究生所获资助总体上超过其应缴纳的学费,确保研究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事实上,从目前试点的一些高校来看,研究生求学成本是“明升暗降”,很多学校采取奖助学金制度,资助优秀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其实自掏腰包读研究生的学生,非常非常少。大部分研究生都能拿到相当于学费全免的奖学金。”北京师范大学一名研究生告诉记者。
据了解,试点高校普遍都实行了“导师资助制”以及“助学、助研、助管”制度,让导师从课题经费中拿出一小部分资助学生,学校设立“三助”岗位,使研究生参加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同时得到部分生活补助。在同济大学,80%以上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获得“三助”岗位及其津贴。
然而,记者也查阅了有关文献,当前研究生学费及生活经费的来源主体是“家庭支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鲍威副教授2010年针对试点高校展开的一项调研显示,硕士研究生最主要的经费来源依然是“家庭支出”,占53.2%,其次是奖助免收入(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三助”岗位收入),另有相当一部分收入必须依赖于助学贷款、校外勤工俭学收入,占到16.1%。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