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学者认为,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可能会对冷门专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别敦荣提出,在“双轨制”阶段,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增加冷门学科专业的公费生比例,提升冷门专业的吸引力,而当这些专业取消公费以后,考生有可能失去报考动力,导致冷门愈冷的情况。“对某些学科,包括基础学科和高危艰苦行业相关的专业,应该有所扶持,起到调节和平衡研究生学科专业结构的作用。”
而在卢卫东看来,研究生学费与资助政策改革,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化研究生学科结构的好机会。“以历史专业为例,现在历史学博士点太多,而信息时代所需的计算机科学博士点却太少。这项改革有利于淘汰那些就业率低、市场不需要而导致招生困难的专业,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规模调节机制。”
能不能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有助于增强学生积极性,但仍需配套措施跟进
研究生收费改革,被很多学者寄予厚望,认为其能够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突破口,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熊丙奇就曾指出:“奖学金机制完全可以产生‘鲇鱼效应’,盘活研究生教育。”
熊丙奇认为,学校根据学生的求学情况,动态评定奖学金,能激励学生努力求学,而不是在学校里混日子,这样能形成学生强、学校更强的良性循环。
事实上,从学生的反馈来看,研究生收费的改革确实打破了以往“吃大锅饭”的格局。北京师范大学2011级文艺学硕士吴健表示:“这是一件好事,提高了我们的积极性,有利于多出成果,改革的结果是‘能者多得’。”
陈铭泉(化名)是同济大学2009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入学时只获得了二等奖学金3000元,个人还需要负担其余7000元学费。入学后,他严格要求自己,不仅专业课上表现突出,还发表了一些学术成果。二年级时,陈铭泉以优异的成绩和表现获得了一等奖学金一万元。“过去一考定终身的收费方式,确实存在部分学生混日子的现象,也打击了那些刻苦学习学生的积极性。”陈铭泉深有感触地说。
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激发了导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鲍威副教授2009年的调研显示,在试点高校中,奖助力度对学生学科成绩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奖助金体系对提升学生学业表现具有显著成效;研究生获得资助的力度对导师重视科研能力培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反映了奖助体系中对导师课题经费出资责任的强化,有效地促进了导师对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视,激励了导师的科研指导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