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的文明担当(4)

中国崛起的文明担当(4)

摘要:● 摈弃欧洲价值即为普世价值的“欧洲中心论”,还原欧洲文明作为地区性文明形态、欧盟作为地区一体化的独特性而非普世性,成为欧洲文明复兴的希望。● 改造我们的欧洲文明观,要求复兴中华原生文明、推动中华文明转型、引领人类文明转型、创新。

从文明发展史的高度观察中国崛起

西方文明源头在欧洲。反思欧洲文明,是为了更好地厘清中国问题,因为西方的入侵让中国失去了传统身份和文化自信。我们的思维局限于先进-落后的东西方路径演进,没有上升到人类文明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层面。

人们的意识往往滞后于时代变迁。我们仍然缺乏文明自觉与文明自信。我们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太多受到近代此消彼长的中西权力转移的影响,以至于不能自信地对待西方,自觉地面对自己。

坚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必须超越两种思维:其一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传统思维;其二是学习、追赶的惯性思维。

为此,我们必须从文明发展史的高度观察中国崛起的态势。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大国,历史上却从未成为真正的全球性国家——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两到三成,与今天占一成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后者发生在中国与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全球化世界,而非此前独立的“天下体系”。中国成为世界领导型国家,面临的是文明转轨与身份转型;改造我们的欧洲文明观,要求复兴中华原生文明、推动中华文明转型、引领人类文明转型、创新。一是从生产方式讲,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信息)文明;二是从生活方式讲,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向不同文明间的互容互鉴、和谐发展升级;三是从思维方式讲,从地域性文明转化为全球性文明。

在文明转型过程中,中华文明不得不再次面对西方、直面自己、面向世界。不过,这次是民族自觉行为、自主选择。它要解决的是鸦片战争以来近两百年的问题,面对的是“千年未有之变局”。当中华文明走向海洋,才能塑造包容自己历史、包容西方的全新文明,为世界探索超越西方的发展模式与文明形态。

欧洲海洋文明的颓势、中华文明复兴的态势,并非欧洲命背而中国幸运,实乃术、势、道三层逻辑的自然演绎。先说“术”。中国人的勤劳、智慧推动中国通过学习效应迅速缩短了与先进文明的发展差距。再说“势”。尽管欧洲文明的国家扩张、个性张扬在世界待开发的时代占据先机和上风,但当世界进入了资源稀缺时代,中华文明则适应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复兴乃顺应了世界大势。最后说“道”。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包容、创新精神,为解决人与自然、国与国对抗式、冲突型世界发展之道,提供了希望。

文明转型的逻辑:以“中国梦”实现“世界梦”

从文明观念角度,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动力,主要是“文明的代差”——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侵略,推动了文明的扩张和进步;围绕“文明代差”形成的剩余价值的攫取,则产生了文明竞争和创新。鸦片战争,使得农业文明臣服于工业文明;对“文明代差”所产生的“文明红利”争夺,导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这一模式到了冷战结束,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告一段落。世界是平的,说的是“文明的代差”消失了。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