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决策如何避免吃力不讨好

政府决策如何避免吃力不讨好

近日昆明部分民众走上街头抗议PX和PTA项目。2007年以来,厦门、宁波、大连、昆明,发生了多次PX事件。这些事件,无不反映出公众环境意识和维护其环境权益的能力在大幅度提升,网络时代民众维权和表达诉求的“渠道”多样化与便捷化,考验着各级政府执政的能力与智慧。面对这种情况,各级政府应及时总结教训。

政府决策

首先,诸如“PX”此类项目,“政府+企业家+专家”的所谓“精英”决策模式应“让位”于基于公众参与的“民主”决策模式。尽管项目的“投资方”或“资本”具有“逐利”的本能,而政府上重化项目的动机很可能有“唯GDP论”和政绩的驱动,但也不能否认地方财政收入增加,政府可以更多更好地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可如果处理不好项目与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难免会出力不讨好。更为要命的是,政府公信力将大大受损。

其次,如果这次地方政府再迫于维稳的压力,而“草草”地进行决策,承诺不再上此类项目,也会和其当初受“GDP”驱动,“草草”决定上马此类项目一样犯错误。此类项目应尽早启动公众参与,甚至让公众通过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参与项目立项、选址、工艺选择等前期决策,而不是坐等矛盾出现。尽早组织开展公众参与,既是保证公众环境权益,又尽可能降低此类设施对公众生活品质的干扰和身心健康的影响,也就理所当然会尽可能降低相关规划编制、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的阻力。

再次,地方政府要正视并重视民众的这一诉求。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当前全国每年毕业约700余万大学生,未来中等收入群体将成为社会主体,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群众的需求也将由低到高依次经历从“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的提升。民众尤其是对于包括环境安全、食品安全、人群健康、事故性风险在内的整个安全需求迫切渴求,将成为倒逼政府、企业切实采取措施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不竭动力与压力之源。

最后,通过环评,在政府、企业、民众之间达成共识是解决此类冲突的一个有效途径。相应地,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应是一个集成“分析与协商”的综合过程。技术理性只是环评的一个方面:开发商或地方政府可以找更“权威”的环评机构,环评机构也可能采用更“复杂”的预测与评价方法,环保设计机构也可建议企业采取“先进”环保技术,来更进一步地降低项目的不良环境影响。这里,更要有交流理性,需要政府、企业、民众之间充分、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达到价值共识,这是获得民众信任的有效途径。后者看似比较繁琐,也在当前及过去环评中不怎么被重视,但其效果可能往往胜于花更多的经费、使用更复杂的预测模型。

▲(作者是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