⒉主流文化具有天然的社会传播优势
主流文化作为当今中国的执政文化,具有一系列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主要包括国家制度的设计优势、主导社会舆论的政治优势、掌控媒体组织的组织优势等。通过这些优势,党对知识分子在认同主流文化方面,通过一系列主要途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比如,教育型认同途径,即通过国家教育制度设计的系统性学习认识过程;舆论型认同途径,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媒体的舆论引导性过程,据调查,有超过70%的知识分子喜欢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渠道了解国家大事;体验型认同途径,即通过一定或相关的社会观光考察,亲身感受国家发展的过程;职业型认同途径,即通过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专业和新闻媒体等文化岗位工作认同的过程;活动型认同途径,即通过参与国家组织的集中教育活动认同的过程。不可否认,这些途径为知识分子认同主流文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必须承认,这些传统途径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效果明显低于预期。
⒊主流文化可以为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建功立业提供时代坐标和现实文化场域
主流文化是当今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它所描绘的当代中国发展蓝图,尤其是正在展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为知识分子提供建功立业的时代舞台,而且也被实践证明是唯一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与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的群体追求相一致。
这种富有正能量的主流文化场域,一方面为知识分子确定实现个人人生价值与国家建设事业坐标的重合点提供了重要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也是不断激励知识分子拼搏奉献、建功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⒋文化价值多元、社会变革剧烈、西方文化渗透等,给知识分子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带来严峻挑战
第一,文化是环境的产物。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经济成分、生活方式、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了社会文化和价值的多元。
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世界范围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文化渗透日益广泛,而知识分子则是其渗透的重点对象。
第三,文化是社会相对稳定发展的产物,社会变革迅速导致主流文化建构缺失,主要体现为文本权威缺失和价值权威缺失。文本形态是政治文化赖以存在和征服社会、树立权威的重要方式。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由于社会变革迅速,缺乏系统严谨的文本建构,与人们对科学理论体系的经验性期待不符,容易导致认同的文本权威障碍。而价值权威障碍,主要体现在其所倡导的价值体系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导致其价值观念超越社会发展的阶段实际和人们的思想实际,缺乏现实的引领力;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过于注重物质层面的发展,再加上对计划经济时代价值观的颠覆和否定,新的价值文化建构相对滞后,对人们思想道德的社会引导和约束过于松散,导致价值观断代和真空,出现价值多元和混乱现象。
第四,主流文化的社会传播方式与快速发展的信息化趋势不相适应。选择适当的传播手段是促进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方式,不再依靠传统的纸质媒介和会议方式。由于知识分子脑力劳动方式的特殊性,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具有天然的亲近和青睐。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主流文化在传播手段信息化方面相对滞后于其他文化,往往习惯于开大会、作报告、发报纸等传统方式,导致其在覆盖面、即时性、多样化、直观化、信息量等方面呈现相对弱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认同效果。
促进知识分子认同主流文化的疏导对策
促进知识分子对主流文化的认同,需要在准确把握思想文化认同规律和知识分子认同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主流文化自身建设与传播效能。
⒈强化疏导理念
第一,强化遵循思想文化内在规律的针对性疏导理念。
文化认同作为一个思想文化命题,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过度使用行政手段不易于激发认同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过度彰显行政手段的强制性功能,会诱发其逆反心理,增加认同阻力,弱化认同效果。认同主体在选择和接受主流文化的过程中,一般存在需要驱动规律和自主选择规律。主体文化认同需要的广泛性决定了实现疏导途径的多样性和针对性。知识分子的需要驱动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归类、文化享受、思想认识提升和专业追求等方面。自主选择规律是指认同主体在对主流文化的接受认同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即自觉性和能动性特征。表现为主体在多元文化基础上的比较选择性认同,价值判断基础上的价值求同性认同,对先进文化的吸引性认同等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