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2)

地方性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2)

摘要:地方性商业银行具有经营机制灵活、科技领先、产品创新能力强等竞争优势,但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和单一的利差式盈利模式,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难以做大做强。由此,本文从吉林省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入手,分析其主要特征和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盈利模式创新的路径。

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较低。截至2010年底,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不足30%,且呈下降趋势。存贷款比例70%左右,超额备付金率也呈现下降趋势。流动性比例下降,标志着区域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上升。由于区域性商业银行业务主体在于存贷款,所以其单项资产的流动性也较低,一旦发生资产损失的情况,则很难应对。

地方性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形成的原因分析

宏观管制政策的束缚。分业经营的政策和区域性经营的政策均限制了区域性商业银行发展其他业务的空间。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大多处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交叉经营的领域。而国家金融管制的政策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经营范围的限定,直接限制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空间。

地方性商业银行成长的历程决定了这一模式的存在。地方性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为了尽快扩大市场份额,单纯把业务量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致使全员拉存款、全员放贷款,其他业务基本不在考虑之内,于是在短期内迅速形成了单一存贷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部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成立,也依赖于大型国有银行或者大型企业出资,所以在经营理念上,仍然以大中型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等客户为主,此时银行与客户关系的亲疏成为决定市场成功与否的关键。这种营销模式也严重束缚了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早在20年前,我国就有学者提出利率市场问题,但时至今日,我国仍未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区域性商业银行从成立时起就对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形成了长期的过度依赖,导致了对表外业务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特定的金融、经济环境。其一,我国特有的高储蓄率。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达到40%左右。其二,金融市场欠发达,投资品稀缺。居民手中大量资金缺少投资渠道,地方性银行作为中小银行理财业务能力尚不具备,所以,银行能够提供的也只是单一的储蓄。其三,经济增长模式的决定作用。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每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都保持在20%以上。高投资所带来的必然是资金短缺,所以银行把存贷款作为核心业务也就成为必然。

盈利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

准确定位,战略上要适应市场需求。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一般要考虑自身历史发展的传统优势、所在地的区位优势以及大股东的专业优势,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员工优势;要避免资本短期逐利的短视行为,克服盲目求大的心理,主动思考未来竞争、利率、客户等条件的变化,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

业务多元化,积极开展中间业务。既开发个性化的产品,又在他行已有产品基础上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以吸引客户。在多元化方面可以有选择性地开发部分业务,积极培育客户、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推动盈利模式从单一的依靠利差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传统资产业务上也要不断创新,满足客户多种需求,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增加新的利润空间。

风险管理要跟进,在创新中稳健发展。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创新增加了金融业系统性风险,创新大多在表外,监管空白,国际热钱流入潜伏,潜在风险增大,金融机构竞争加大了经营风险,另外投机加大,风险变数更多。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使风险管理贯穿于经营决策、资本配置、产品定价、绩效考核等经营管理全过程。

借鉴国际经验谋求创新与发展。德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创新与日本小型银行盈利模式的转换是值得我国区域性银行或中小银行借鉴和采纳的。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