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对策思路

江苏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对策思路

摘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集中到一点,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向质量提升转变,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央要求、切合省情实际、顺应人民意愿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集中到一点,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向质量提升转变,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央要求、切合省情实际、顺应人民意愿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提升城镇化质量首先要理顺关系、提升理念

江苏提升城镇化质量,首先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重要讲话,把握精神实质和内涵要义,特别要把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贯穿于城镇化实践之中,理顺四对关系:一是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过快过慢都不行,重要的是质量。江苏城镇化率比较高,但人民群众还是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尤其是空气质量等生态环境不佳;二是城镇化与其他“三化”的关系,要协同作战而不能单兵突进。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做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三是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的关系,要进一步提高规划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江苏在城镇发展规划上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提高规划和建设、管理科学化水平;四是追求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一定要思考发展到底为了什么。假如我们用发展所获得的效益,不能弥补破坏后需要的补偿,那么,这种发展就是无用功。

理顺关系是为了提升理念,提升理念是为了更好践行。以上“四对关系”,实际上反映了城镇化的一个核心问题,即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必须确立“五大理念”:一是“以人为本”理念——“人”是城市的灵魂,要“为人建城”而不是“人为造城”。城镇要成为关怀人、包容人与陶冶人的幸福家园;二是“四化同步”理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智慧城市引领发展,以人才聚集推动发展,使发展动力更加多元强劲;三是“规划为先”理念——要把城镇作为作品和景观来设计,提高规划水平,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从“千城一面”向“各具特色”转变,从“全能型政府一手包揽”向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善治模式转变;四是“城乡一体”理念——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五是“永续发展”理念——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之路,让农村既有乡土风情又有现代文明,让城镇既有鲜明个性又有田园风光。

提升城镇化质量必须坚持产城结合、四化同步

“四化同步”首推“产城结合”。工业化和城镇化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三次产业演进与城镇发展密不可分。“产城结合”,是指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互结合,坚持以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城镇化质量提升,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从而融产业功能、城镇功能于一体,构筑宜居宜业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产城结合”的核心,是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国际产业演进和城镇发展的历程表明:工业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农业是城镇化的初始动力,服务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如果没有三次产业的互动并进和优化升级,就会出现城镇的“空心化”,就没有城镇化的永续发展。具体到产业选择,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可以是先进制造业,也可以是现代服务业,可以是高新技术产业,也可以是现代农业,可以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可以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产城结合”的要务,是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目标推进城镇建设,全面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实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一体化。

“四化同步”是一个系统工程。江苏要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基点,把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作为推动城镇转型发展的持续动力,把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强大支撑。这里有必要特别指出,传统的城镇化道路,总是排斥农业、牺牲农民,因而侵占土地、浪费土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但是,按照广义的工业化,它既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又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对整个国民经济起到固本强基的作用,能够提供更好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因而对提升城镇化质量能够发挥重大作用;“四化同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必然要求政府运用“系统论”的思维和方法,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提升质量。

提升城镇化质量要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现在,江苏仍有很多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但数量在逐步减少;江苏经济增速正从高速逐步转入中速,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如果说,此前的高速增长阶段主要是“铺摊子”的话,那么,中速增长阶段则主要应当是“上台阶”: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增强产业的生命力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现代工业和现代城镇发展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聚集效应,高度聚集人口和人才,聚集其他各种生产要素,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共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只是此前户籍制度等旧体制堵塞了农民转变为市民的通道;而现代农业用现代生产、经营、流通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必然带来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带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使农业一线的农民成为农业工人,将来他们与城镇居民的区别只是职业不同而已。因此,农民有了就业机会,又能自己创业,生活就会安稳,就能有序转变成为市民。

农民转变为市民,绝不能强迫农民进城,而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农民转变为市民,具有客观必然性,但又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而是需要政府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征地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住房和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坚决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真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和城乡关系。

(作者系省委党校教授、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城市测评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