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骨干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强调少数民族干部是我们党维护民族团结、推进共同发展的骨干力量,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多年来,我区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每年都选送一批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考察。近3年,全区培训少数民族干部占受训总数35%以上。区、盟两级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井冈山干部培训学院等院校举办多期少数民族领导干部进修班,还利用远程教育加强对基层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按照建设一支政治上跟党走、群众中有威望、工作上有实绩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要求,自治区及各盟市少数民族干部总体比例合理、保持均衡、稳中有增。在当前形势下,更需要充分信任、放手使用,使更多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得到重用,使少数民族干部成为民族地区稳定的积极维护者,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贡献者。
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目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制约自治区发展的主要瓶颈。兴安盟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多年来,兴安盟各族干部群众立足现有条件,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巩固了民族团结繁荣的良好局面。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给予差别化扶持政策,引导融入东北经济区,开展互惠互利区域合作。加上国家将兴安盟整体纳入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区,自治区137个厅局定点扶持,鄂尔多斯市对口帮扶,自主加强内联外贸,开通口岸,培育了一批新型产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去年,全盟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3100元、4270元,粮食产量突破100万斤大关,旅游人数超过150万人次,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实现民族团结和谐是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兴安盟由蒙、汉、朝鲜、回等22个民族组成,蒙古族人口占41%,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比例较高的地区,且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信教群众达5万人。各级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根植于各族群众心间。把扶贫开发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加大对口帮扶、捐资助学和生态援建力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使少数民族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让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进一步巩固发展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政治局面。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兴安盟各级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发挥工青妇民兵组织、社区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作用。健全完善全盟各级科学决策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开展排查走访接访,从源头上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发挥少数民族群众在平安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完成了抗洪抢险、扑灭森林草原大火、抗击冰雪灾害等任务,为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提供了安全保障。
实践证明,越是快速发展阶段,越是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重要时期,越要珍惜民族团结的大好来势,越要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越要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构建起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作者单位:兴安军分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