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

构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

核心提示

老有所养是每个人的梦想。据推算,2013年我国仅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就将达到3750万人。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我国现有的社会服务体系还很缺乏,建议充分调动社会和市场力量,共同规划好养老问题,这对建设幸福中国的意义非常重大。

现状:

养老服务机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记者:老有所养是每个人的梦想。张教授,您一直在跟踪调查社会养老问题,那么,目前我们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张明锁:目前,我国失能老人数量已经十分庞大,服务需求也十分迫切。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全国城乡失能老人状况研究》发布的数据:2010年末我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2012年,我国失能老人达到3600万人。2013年将增长到3750万人。到2015年,即“十二五”期末,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比2010年增加7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240万人左右,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05%,比2010年增加160万人。该研究报告还显示: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孤独感很严重,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常常感到孤独的比例分别达到了41.1%和50.9%。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具有中度以上抑郁症状的比例分别达到45.9%。特别是中、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心理抑郁状况则更为严重。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现实社会问题,构建满足失能老人护理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使这些老人们也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另据新华网2013年4月14日的报道,按照国际通行的5%的老年人需要机构养老这一标准,我国至少需要1000万张养老床位,但现在不到300万张,缺口达700多万张。这些床位中,绝大多数是农村敬老院的床位,需求量较大的城市仅占50万张左右。

2012年,河南省各种养老服务机构总床位数约为26.2万张,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约为18.6张,远远低于发达国家50~70张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20~30张的水平。所以,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实践: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居家养老模式

记者:我们知道,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在积极努力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化养老体系。那么,您认为目前比较成功的实践和办法有哪些呢?

张明锁: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发展社区为老服务,不断改善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支持环境。同时,积极推进机构养老服务,努力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初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为老社会服务体系。

所谓居家养老,是指由社区和社会帮助家庭成员为在家里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形式。“居家养老”服务相对过去传统的“家庭养老”而言,虽一字之差,但却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和解释,它把社会化的为老服务引入家庭,是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创新。

从2000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探索,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11年以来,郑州市金水区又在河南省率先试水,开始了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探索,拿出了130万元购买26个社工服务岗位。2012年底,金水区又花了250万元购买50个社工服务岗位。这些岗位涉及社会民生的多个方面,包括慈善公益、养老服务、学生心理辅导、婚姻家庭咨询、婚姻危机干预、优抚对象服务、青少年服务、助残服务等领域。2013年金水区要花150万元购买3个社工项目,每个项目50万元左右,项目将围绕社会民生、社区服务展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引进与推展,使金水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掀开了新的一页。如恩夕社工服务中心运作的老年大学项目自2011年底开始,如今在郑州市花园路街道周边的老人里形成了一定的口碑。老年大学开设了摄影班、美术班、舞蹈班和模特班等科目。现在,恩夕社工服务中心正在实施一个“老街坊”计划,请五六十岁的老年人帮助七八十岁的老年人,结成对子,定期探望交谈。

实践证明,政府主动购买为老公共服务,由社区与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承担并专业化、规范化运作的居家养老模式符合中国国情,适合老人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居家养老,使老人与亲友邻里联系依然密切,家庭氛围浓郁和谐,社区为老服务又比较周到,所以受到老年人的普遍欢迎。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