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坚持
金融危机给中国最大的警醒就是,即便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模式,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也将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这需要中国习惯并且熟练于“危机应对”,在战略设计上留出足够的弹性和空间。另一方面,中国的领导者和普通国民也必须认识到,在和平发展作为时代主流的今天,中国可能很难再遇到二战那样彻底改变对外关系和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历史性机遇,只能以渐进的方式,不屈不挠地一步步扭转局面。下一个10年,中国外交在以下几点上需要更加强调战略坚持:
一、和平崛起的根本战略目标。积极扩大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是中国外交不变的议题和追求,也是中国崛起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如何成功过渡到扩大政治影响力,重塑既有的国际政治安全体制和规则,历史上还无先例可循。其最大难度就在于,如何不通过战争的方式实现和平崛起。东亚日益复杂的海洋权益争端显示,能否和平崛起很大程度上已经与中国使用军事手段的意愿无关。因此,即便有和平的定语限制,即便有发展的婉转表达,但在崛起这一根本战略目标上,仍然要始终不变和旗帜鲜明地坚持,必要时要敢于使用包括武力在内的所有手段。中国传统讲“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况且国际政治中也鲜有这样的成功例子。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要获得实际胜果,必须付出代价。在这一点上,绝不能有任何的游移不定,以免贻误战机,或造成对手不应有的误判。
二、对外战略上的首要目标不是经济发展,而是国家统一。这是毋庸置疑和拥有绝对正当性的。之所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是因为它是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手段。近年来两岸经济和人员交流频繁,融合度不断加深。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不能忘记,两岸交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政治统一。不能因为经济合作上的成功而忘记其所服务的目的,更不能把其凌驾于目标之上,为了经济而经济。钓鱼岛冲突中,大陆和台湾以罕见的默契轮流发声,共同宣示对钓鱼岛的主权,两岸民间渔船也轮番上阵参与保钓,显示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中国人完全能够抛开政治歧见,一致对外;也以事实打破了所谓两岸在统一问题上缺乏共同民意基础的伪命题—对统一的不同看法,是对政权的不同看法,而不是对国家统一的质疑。经济利益上的相互满足固然可以更有效地消弭敌意,增进情感,但统一作为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只有在真正触动两岸政治情绪的议题中去寻求合作,进而培育共同的政治立场,才能更有效地达成。从这个意义上讲,保留并不断强调日本在两岸关系中的“他者”地位,引导两岸从经济融合逐步走向政治安全领域的合作,在携手维护共同的国家利益中增进两岸的军事互信,应当是未来祖国统一大业中要认真考虑的新议题。
三、中国外交不结盟的根本特征。1979年1月邓小平复出后首次出访选择了美国,宣告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到来。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宣布将首访俄罗斯,这让西方政治学家揣摩出了中国外交“回归保守”或“左倾”等不必要的政治含义,中俄结盟的话题也被再次提起。笔者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这更多是大国关系的一种外交处理,是对当前奥巴马政府有选择地将战略重心向亚太偏移的回应。此外,由于美国对东亚的海疆主权争端始终含糊其词,而年内中美元首将在圣彼得堡G20峰会上会晤,中国新领导人也需要在与美国总统会晤之前确认俄罗斯在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和30多年前邓小平访美敲定了新的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开创了中国的全方位外交一样,中国新任领导人也希望积极地调动大国关系为自己的外交难题服务。而结盟不仅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也违背了30多年前外交创举的精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