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未脱公民属性,勿忘言行仍有边界

网民未脱公民属性,勿忘言行仍有边界

据报道,美联社日前重新修订了员工使用社交媒体守则,严禁员工在社交媒体上转发未经证实的传闻。在使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作为新闻源前,必须核实其发布的信息是否真实。

美联社的严谨之处就在于把员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消息视为出版,唯恐其员工误导公众。这对我们无数的网民个体如何理性上网发言也不无启发。网民首先是公民,网络诚然是虚拟的,但却不是虚假的,公民在网上发言,仍然是现实生活空间中言论权力的延伸,依然要为言论负责,不是挂个马甲就可以胡侃,换个刺猬头相就可扎人。嘴巴要对自己负责,利刺要受法律约束,信息要无涉他人正当权益。因此,在互联网上,公民的言行还在法律约束范围之类,还是要向法律彻底地臣服。

我们说言论要有节制,自由要有依据,正是基于法律的内在精神。在互联网上人人都有言说的权利,所以更要遵守言说的尺度。这需要网民提升自身素质,加强道德自律,同时,也得培养对法律的敬畏之情,从而不断累积起作为网民的个人信誉,才能在互联网上大道无遮。

现实生活中,大家注重信用建设,讲究人无信不立,但在网络上却呈放任状态。近日人民日报发文,极为罕见地点名批评某位网友,实是对其语言有时过于越位的一种敲打,也是对互联网言说过度的一种矫正。中国网民已达5亿之多,许多人却无心、无法在网络上累积自己的信誉,这既有个人思想方面的原因,也有现实世界过于复杂的因素。许多人在网络上宣泄情绪,将网络当成公厕,污谁臭谁率性而为,反正自己洗洗睡了,由人转发去,任人悲愤去。而网络有适于谣言生长的条件,网络相当于一个陌生人社会,缺乏熟人社会的道德约束感,言行难以审慎,加上社交媒体适宜短语片言的发表结论性意见,如宣告某人是汉奸,某人是五毛,却不太适合详细阐述观点,因而,谣言易生,攻击易行,而真相却往往难明。

面对谣言,尤其牵涉到政府机关,网民都宁可信其有,因批评政府已是一种网络生态,捍卫公民权利是众心所向,所以,只要是质疑政府,都能聚集无数人围观,引来海量转发。质疑公权是公民权利,也是必不可少的监督力量,但是,对政府的无端猜测,也损及社会肌理,空耗了社会共识。

要纠正网民在线上言语失范的情况,必须厘清失范的动因。网上暴力是网下现实的曲折反映。现在正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且多发,各种负面情绪难免堆积。而从一个牢骚满腹的网民转化成积极改变现状的公民,无疑是公民的成长,是国民性得到改良。从北京奥运到连连地震,通过自媒体自发组织的志愿者活跃在一线,展示了公民力量与慈善的另一种可能,这一切自然是公民社会的发育,是公民伟大行动力的表征,而不是单纯的网络上的空耗与互殴,口水与浮躁。妄言无助现实,实干方能改观。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类社交媒体兴盛,正描绘出人人麦克风、个个自媒体的众声喧哗的时代图景。正因为发布的信息如此之多,各类资讯在互联网上交织,无数密传、小道消息在网间穿梭,一时间真伪莫辨,如果贸然转发或发布未经确认的信息,运气好的或可变成故事,运气不济就有可能变成事故。社交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没有的优势,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主动承担起规范引导网民言论、捍卫网民信息安全,及辨识谣言、过滤虚假信息的法律义务。

作为政府管理部门,也应合理引导自媒体的陈说方式,提倡其道德自律,同时号召社会力量参与监督,鼓励网民监督网络非道德行为。也要看到,不断加强相关法律的指引与约束作用,让自由言说能遵循一定的道德伦理与法律条规,是言说“度”的保障。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厘清网络语言暴力滋生的土壤,不断地推进改革,抚平社会鸿沟,拉近贫富差距,创建阳光政府,建立新型的和谐社会关系,以从根本上化解网民的暴戾之气。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