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 引领全面改革的突破口

社会建设 引领全面改革的突破口

内容提要:现代社会始终存在两方面相反的运动: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保护运动。在西方国家发展历史中,社会、民众以及政府会针对自由市场的弊端,进行一系列社会建设,以校正市场失灵,限制市场力量的无限发展,对基本民生、社会、文化、生态进行保护。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社会建设是引领全面改革的突破口,社会建设承前启后,既是经济建设的延伸和深化,又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把社会建设作为抓手,一方面能够解决当前困扰中国的民生问题,另一方面又能以社会建设引领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是一个符合现实的选择。实施社会建设,需要尊重社会建设规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注重制度建设,建立长期可持续的社会制度。

关键词: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策建议

过去三十年,中国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发展,而发展又被简单定义为GDP增长,导致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少地方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现有的执政思路并没有能够有效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当代中国面临的国情、世情、民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的难度加大,改革的领域延伸更广,改革的阻力也更加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好顶层设计,找到深化改革的突破口进而引领全面改革对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其中,社会建设在这五项改革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中心”作用,它直面当前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是经济建设的延伸和深化,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文化繁荣的保障。社会建设,可以成为下一轮改革的突破口,从而引领全面改革。

一、社会建设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石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市场经济不代表把一切交给市场。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ni)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中谈到,自19世纪现代市场经济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始终存在两方面相反的运动。一方面,自由放任的市场力量,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但同时也会带来贫富分化、道德沦落、社会组织瓦解、生态破坏等;另一方面,社会、民众以及政府针对自由市场的弊端,实施一系列社会建设运动,以校正市场失灵,限制市场力量的无限发展,对基本民生、社会、文化、生态进行保护。波兰尼认为,一个“脱嵌”社会的、完全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最终证明只是一个乌托邦①。历史清楚地表明:市场经济与社会建设往往相伴而生,每当市场化、全球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同时,都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引起一个社会建设的高峰期。高质量的社会建设则会缓解社会矛盾、巩固执政基础,促进政治清明,进而促进经济又一轮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除了依靠市场经济之外,同样也离不开社会建设。这种“从市场经济到社会建设”的历程经历了三个周期。第一个周期是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末,当时欧洲工业革命引起了市场化高速发展,特别是资产阶级依靠政府的力量,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和工人的社会救济,强行把工人和土地推向市场,这在推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同时,给大众带来了深重灾难。恩格斯曾经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里对英国做出预言:随着小资产阶级不断分解,无产阶级队伍会越来越大;随着财富分配不均现象越来越显著,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革命必将到来。②从19世纪50年代起,大规模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各国政府被迫相继允许工人成立工会、出台最低工资法、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等。19世纪60年代,英国工会全国联合会成立,英国议会通过废除童工等法律。1883 年,德国为了缓和劳资关系,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保险制度。这些措施缓和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社会所出现的第一次工人危机得以缓和。第二个周期是19世纪末到二战后。由于社会矛盾缓和,市场化和全球化又迎来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空前迅速。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发生经济危机,相继引起两次世界大战。二战之后,很多国家都推行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欧洲大量企业实行国有化,社会建设方面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如英国等国家仿效苏联建立了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全民免费医疗);美国约翰逊总统推行“伟大社会”计划③,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许多欧洲国家先后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自由资本主义逐步走向人道资本主义以及福利资本主义。第三个周期是80年代以来,社会建设虽然缓和了发达国家的内部矛盾,但同样也带来了滞涨、效率低下等社会问题。新自由主义思潮兴起,自由市场经济政策再次占据主导地位。经过不到20年的繁荣期,全球相继爆发了东亚金融危机、拉美债务危机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引爆社会危机,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社会抗争此起彼伏。并且,这些危机已经延伸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欧和拉美国家,由于推行自由经济政策措施不当,许多执政多年的政党下台。自21世纪以来,从拉美开始,先后出现了一批重视社会建设的政党上台执政,这些政党强调政策面向基层民众倾斜,缩小收入差距。例如2003年巴西总统卢拉上台,推行“零饥饿”计划;墨西哥相继推出了“进步”和“机遇”计划,使超过500万家庭受惠④。从以上三段历史划分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始终存在两方面相反的运动,社会建设是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继续

腾飞的基础。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新中国头30年社会建设奠定的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严重社会分化以及长期战乱带来的破坏,政府把社会建设置于了重要位置。新中国独立自主地走出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道路,保障了全体百姓的基本民生需求。在城市和农村相继建立了劳动保险制度、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制度,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行义务教育,在收入分配上比较公平,推动工人、农民直接参与管理,国有企业和人民公社在社会管理方面起了很大作用。这个时期,虽然大量资源被用于发展重工业,但正是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组织的完善,才使得基本民生得到了保障、社会保持稳定。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赢得了独立安全的国际地位,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以来迅速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接受产业转移奠定了基础。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长到68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⑤,基础教育普及率达到90%,远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为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储备了人力资源。我国基尼系数只有0.18⑥,是世界上最平等的国家,正是这个公平的起点,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竞争和国内需求的迅速增加提供了前提。可见,我国的“经济奇迹”,一方面得益于改革开放,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新中国前30年社会建设奠定的基础。否则就无法解释,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都实行市场经济,却没有取得我国这样长期的高速发展。

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育、医疗以及养老体制是吸引发展中国家精英移民的三大原因。它已经成为当代西方保护个人自由、尊重人权的文明标志,并且已经成为西方大多数国民的基本理念。它是西方社会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即使在新自由主义盛行的20世纪80年代,社会领域也对市场侵入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私有化在一些企业部门得以推行,例如铁路,但在社会性很强的领域例如社会保障、医疗和教育等领域,私有化措施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甚至遭到完全的失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福利成为欧洲国家的共识。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NHS即英国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同工业革命、莎士比亚一起成为英国国家形象的象征,向全世界人民进行展示。可以说,“福利国家”的社会建设理论和政策已经从学者的学说转变为政府的行动纲领,无论什么政党执政,这一政策都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它几乎已经成为所有资产阶级政党都赞同的主张。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