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 引领全面改革的突破口(2)

社会建设 引领全面改革的突破口(2)

重视社会建设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付出了巨大代价。对于今天的发展中国家,能不能跳出历史的“周期律”,不再把西方发达国家历史上经历过的血汗工厂、生态破坏、劳资矛盾、民生凋敝的老路走一遍,能不能在不损害社会公平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走出一条新的道路?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摸索着回答这一问题,而重视社会建设、特别是在社会矛盾还不那么激化的情况下就搞好社会建设、避免自由市场对社会带来的冲击,是走出这条新路的一个途径。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面对的自由资本主义已经为福利资本主义所代替,但是,这种进步并不是自发的,而是经过社会主义运动长期的斗争才实现的。特别是当代世界各国,虽然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多种多样,但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扩大劳动者的经济和政治权利、限制资本特权、保障基本社会福利等等,仍然是引导人们为争取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世界进行努力的旗帜。

二、以社会建设为突破口,引领全面改革

长期繁荣的国家,无不是在经济腾飞之后,及时把注意力转到了社会建设和国家基本制度建设上。当前,我国单项改革的潜力已经比较充分地发挥出来,新的改革需要统筹兼顾,让各项改革互相促进。在全面改革中,以社会建设为突破口,既有利于凝聚改革共识,为深化改革提供民意基础,又有利于促进经济、政治、文化改革。

社会建设能够凝聚改革共识,是共同富裕应有之义。长期以来,我国在社会建设领域重视不足,不少人民群众未能充分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部分群众甚至认为,“改革就是涨价”、“改革就是政府推卸责任”,对改革失去了认同感。从短期来看,社会建设的一系列措施,对象是基层的群众,保护的是基层群众的利益,是一种普惠性的增量改革。它能增加群众对改革的认同感,缓解社会矛盾,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为深化改革提供政治基础和民意基础。

社会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十八大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一个缺乏基本社会保障的社会,一个社会关系紧张的社会,都不能称之为共同富裕的社会。社会建设着力提高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主要是各个阶层之间收入差距很大,特别是有产者阶层和普通劳动者阶层之间的差距极大,这既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正常差别,也有分配上资本力量强、劳动者力量弱的原因,而且,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都和这个原因有关。开展社会建设,既能够弥补由收入差距带来的基本民生问题,为百姓提供基本民生保障,又能够通过社会组织建设,扩大一线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利益表达渠道,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

社会建设有利于经济改革的深化。一是解决内需不足问题。我国居民的消费模式已经发生了两个转变:一是从日用消费品向大额耐用消费品需求的转变;二是从个人消费品向公共服务需求转变。我国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收入分配差距太大,社会保障薄弱,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不足。为此,必须有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预期,减少防御性储蓄,增加消费,同时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如不做这些工作,通过扩大投资来拉动内需,仍会带来进一步产能过剩,社会矛盾加大。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农合、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三项医保,分别使相应人群的消费提高5.4%、11%和10.2%,总体上使居民消费提高7%⑦,相当于每年释放1.3万亿元消费能力,远超过政府财政投入,实现了乘数效应。二是社会事业本身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养老、护理、教育、心理咨询、群众文化、全民健身方面,都能够容纳大量就业。政府把公益性的公共服务办好之后,还能够促进带动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美国奥巴马政府搞医改,仅仅建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一项,就能创造20万个工作岗位,并且需要的大多数是高端人才。我国现阶段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加强社会建设本身能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社会建设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水平。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有利于节省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数量,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吸引其他国家的资源、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本国;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⑧社会建设包含教育、医疗卫生和人口等多个领域,这些都直接关系着人力资源水平。增强社会建设自然有利于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发展。反过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能够促进社会建设,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水平,这就形成了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约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迫切需要。社会建设着眼于提高人力资源水平,为产业转型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

民主政治需要社会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有比较健全的国家制度、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比较稳固的社会组织。如果没有健全的国家制度,那么民主政治程序就很可能被外部势力操纵;没有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特别是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收入、教育水平、利益诉求差距过大,民主政治必然变成强势利益群体压迫和剥夺弱势群体的工具;没有完善的公共服务,群众就没有意愿参加民主程序,因为选举的结果和自己没多大关系;没有稳固的社会组织,社会上的各种利益集团,特别是中下层群众,就很难团结起来,发出有利于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因此,社会建设要建设比较健全的国家制度、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比较稳固的社会组织,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长远之计。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公众具有理性、有序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近几年,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乱象,与公民民主参政素养不强、缺乏理性参政意识有着直接的关系。民主政治较为发达国家都往往经历了政治参与逐步扩大化、固定化和法制化的阶段。从卫生、教育、社保这些群众人人都关心的领域入手,建立政府和普通群众直接对话的机制,扩大人民群众的直接政治参与,既便于操作,又能扩大影响、提高政府威信,还能培养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精神和能力,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极为重要的。

社会建设是文化发展的保障。一是文化繁荣需要良好的社会条件。纵观历史,中华文化大繁荣的时期,都是社会信任度较高,话语环境相对宽松,个人的自由和基本权利得到了较大保障和扩展的时期。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的观点,保障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首先应该使个人免于饥饿,免于疾病、免于愚昧⑨。只有这样,个人创造力才能得以激发、生命力才能得以申扬,文化大繁荣的盛世景象才能得以出现。二是重构道德体系需要社会建设。道德重建不在于疾风骤雨般的批判和谴责,在于实实在在建立起能够保护个人的生命、财产、自由和安全的制度,在于将人的基本权利从经济领域分离出来,为社会个体提供教育和医疗等有效的保护机制,从而避免社会过度分化⑩。三是社会建设能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国价值观、道德准则以及感召力的综合体现。加强社会建设,倡导公平正义,主张社会和谐,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核心,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