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共赢:中美经济合作的本质

互利共赢:中美经济合作的本质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陷入困境,与此同时,中国成功抵御危机冲击,保持了较快发展。这种反差让一些美国人产生了不平衡心理,他们甚至将美国面临的经济困难归咎于中国。近期,美国在贸易领域频繁挑起争端,不断使用贸易救济措施、安全审查手段等限制中国产品和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不仅损害中国企业的正当利益,也损害美国自身的利益。事实上,中美经济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中美加强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的繁荣和稳定。

美国的经济困难不能归咎于中国

2007—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分水岭。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强劲增长。从2001年网络泡沫崩溃到2006年,在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下,美国保持了虚幻的繁荣。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大批企业破产,失业率居高不下。

最近的数据显示,美国经济正在逐渐复苏,2013年增长态势或将比2012年略有好转。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止跌反弹,居民消费意愿有所提振。美国国内出现的页岩气革命和其它领域的技术进步,表明其正在努力抢占战略制高点,培育新一轮技术革命的主导产业。美国主导建立了现行国际经济规则体系,并能够不断对其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利益。在国际金融领域,美元仍然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美国是唯一一个能够随时向全世界借钱,然后通过印钞票的方式还钱的国家。

虽然出现了复苏的“嫩芽”,也具备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美国仍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首先,美国将长期面临债务压力。2012年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已经高达107.2%,加上战后“婴儿潮”一代陆续进入退休年龄,美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难以提高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有可能陷入“债务增加—增长放慢”的恶性循环。第二,持续的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带来风险。从2008年到2012年底,美联储先后实行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导致流动性泛滥。美联储将面临如何“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难题。第三,仍然存在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美国已连续21年处于经常账户逆差,2012年经常账户逆差占GDP比重仍高达3.1%。从长期来看,居高不下的经常账户逆差,会导致人们丧失对美国经济的信心,投资者会失去对美元资产的信心。最后,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问题频发。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2013年2月经季节调整后的失业率为7.7%,而2008年同期,这一数据仅为4.8%。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不景气以及社会福利下降,对“美国梦”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

在遇到诸多经济困难的时候,本应凝聚共识、加快革新,但一些美国人却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寻找替罪羊,转嫁矛盾和转移不满上,通过指责中国来逃避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美国人指责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使大量中国产品低价涌入美国,导致一些企业破产、工人失业。这一论点缺乏现实和理论支持。首先,2005年人民币持续升值以来,目前汇率水平已大体处于均衡区间。从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至2013年2月底,人民币对美元已经累计升值约30%。由于同期中国通胀水平高于美国,人民币的实际升值幅度还要更高。其次,贸易失衡的纠正更多应该依靠各国的结构性改革。2007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重为10.1%,到2012年已经下降为2%左右。这是中国努力推行结构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的结果。与此同时,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占GDP的比重仅仅从2007年的5.1%下降到2012年的3.1%,这反映出美国并未在结构性改革方面作出重大努力。

一些美国企业抱怨中国国有企业从政府那里得到了各种好处,导致美资企业在中国的公平竞争难以得到保障。事实上,目前中国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公司的产出占GDP的比重仅为30%左右,而非国有经济创造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65%的专利发明、80%的技术创新以及85%以上的进出口贸易。随着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的深化,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已成为上市公司,必须接受国际和国内监管部门的监督,并按照市场的规则运营。一些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如劳动力成本上涨、其他国家在华企业和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等。中国没有关上对美国投资者的大门,美国企业也没有失去对中国市场的兴趣。根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调查,2012年90%的美在华公司表示对未来仍然乐观。

尽管美国一贯标榜自由开放,却热衷于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实施对华歧视性政策:通过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限制中国企业对美出口;通过所谓的“国家安全”审查阻挠中国企业在美投资,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部分政府部门采购来自中国的信息技术设备;严格控制一些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这些做法不仅对中国企业不公平,也损害了美国消费者及相关产业的利益,更严重的是,向世界发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信号,公然违背了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关于不采取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承诺,并可能将全球经济引入“以邻为壑”、“零和博弈”的危险境地。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