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共赢:中美经济合作的本质(2)

互利共赢:中美经济合作的本质(2)

中美经济合作能够实现互利共赢

中美有各自的国家利益和不同的文化传统,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也存在差异,但中美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合作潜力。

当前,中美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已形成了紧密相连的共同体。首先,中国对美国出口了大量产品,提高了美国消费者的福利,降低了物价水平,并有助于美联储保持较低的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其次,美国企业在华投资,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得了巨大收益。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调查,2012年89%的美国在华企业实现盈利。2/3的受访公司称,过去一年在华业务收入增长10%或更高,75%的受访公司表示它们在华业务的利润率高于其全球利润率或与之持平。最后,中国将大量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国债,为美国政府提供了稳定的融资。

今后,中美两国都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并有可能形成新的利益合作格局。对美国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恢复经济稳定增长,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中国当前致力于发展方式转变,能够为美国经济复苏提供新的动力。第一,中国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将带来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因此,未来美国对华出口和投资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第二,中国企业将继续实行“走出去”战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愿意到美国投资设厂,这有助于增加美国的就业。截至2012年底,中国在美国的投资约创造了3万多个工作岗位,预计到2020年将创造20万到40万个工作岗位。第三,美国已经意识到,未来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就是东亚。根据美国的解释,“重返亚太”是为了和生机勃勃的东亚经济进一步合作。如果美国确实希望加入亚太经济大家庭,就不能不与中国加强沟通和协作,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东亚经济的增长极和稳定器。

对中国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均衡可持续增长。美国经济回暖,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第一,中国正在努力使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提高创新能力。进口美国高端产品和先进技术,有助于中国更快地实现技术进步。美国经济回暖,也会给中国的出口提供更多的机会。第二,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很有竞争力,但服务业却相对落后。现代服务业恰是美国的竞争优势所在,中美在产业结构方面具有高度的互补性。第三,中美都在积极准备迎接下一轮新技术革命。美国拥有大量的核心技术,中国拥有大批应用型研究人才以及庞大的国内市场,美国的技术和中国的人才、市场相互补充,有助于加快创新及新技术产业化的速度。

中国和美国的合作,并不止于经济领域,但经济领域最能体现出双方的优势互补,也是当前增进战略互信、扩大务实合作的重要渠道。

中美经济合作有助于完善全球治理

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相对衰落、欧洲和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新兴大国逐渐崛起,传统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变革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美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更好地实现全球的共同利益。

在贸易领域,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种保护主义政策有所抬头,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很多国家开始另辟蹊径,各种自由贸易区层出不穷。这些协议可能会对成员国有利,但也可能带来贸易的扭曲、全球福利的减少。无论是哪一种区域自由贸易协定,都应该以世贸组织规则为依据。中美两国应共同努力,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自由贸易。

在投资领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应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一起,构建全球投资规则框架。现有的国际投资惯例给予发达国家极大的灵活性,更倾向于保护发达国家的利益。但最近国际投资出现了巨大变化,新兴发展中大国对外直接投资增势强劲。新兴经济体的利益必须得到应有的关注。它们不仅代表着传统的引进外资的东道国,也代表着新兴的对外投资国的利益。国际投资规则的未来框架是建立一个高度开放的国际投资环境,并进一步完善对企业海外投资的保护。中国和美国均应在构建国际投资体系这一挑战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在金融领域,中美两国应共同合作,推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在过去15年内,国际金融体系遇到数次严峻的危机,每一次危机都比上一次危机的破坏力更大。这表明在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内缺乏国际规则,而这将带来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全球金融体系治理需要同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保障资本的自由流动,并使资本可以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二是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防范金融危机或减少其危害性。中美可以在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进一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建立更严格的国际资本流动监管体系等关键领域加强合作,这不仅符合两国的利益,而且有助于保障全球金融体系的开放与稳定。

中美在全球经济很多议题中都有共同的利益,但双方也存在着“战略互疑”,尤其是一些美国人,仍然持有冷战思维,这给中美经济合作带来阻力和障碍。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时指出:“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中美应该加强经济沟通协作,实现互利共赢,造福两国人民,也为维护世界经济的繁荣和稳定作出应有贡献。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