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后的俄罗斯财政体制改革(2)

转型后的俄罗斯财政体制改革(2)

在转型初期,俄罗斯地方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要上缴中央财政来支配,从而使85%的地区要靠联邦预算补贴来维持。这严重地影响了地方的积极性,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也必然遭到地方的抵制。俄罗斯地方政府还采取了一些具体办法来与俄中央相抗争,主要办法是不完成上缴税收任务。如1993年,有38个地区没有完成增值税的上缴任务,14个地区未完成上缴利润税。

到了1998年,俄罗斯在改善中央与各地方财政关系方面采取措施。一个重要的举措是,由俄罗斯政府、联邦议会和国家杜马派出代表组成的三方委员会,就改革俄罗斯各级预算之间关系提出建议,其主要内容是,制定三级主要政府之间的无偿转移和税收分配新办法,并被1998年7月30日联邦政府批准的《1999-2001年政府间关系改革纲要》采纳,并在1999年的联邦预算中执行。 普京执政后,于2001年8月15日俄罗斯联邦政府通过了2005年之前预算联邦制发展纲要。主要目的在于划清各级预算支出与收入的权能,从而保证各主体、地方权力机构财政的独立性与责任心,提高它们在管理公共财政方面的兴趣,实施有效管理,支持地区经济的发展,实行结构改革。

3.收支结构变化。苏联时期,国家预算收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集中全国的资金量大,一般要占国民收入的50%~70%。产生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执行着广泛的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国有经济占的比重极高,全国的经济政策,从宏观到微观都控制在国家手里,全国经济活动基本上按统一的国家计划运行。在向市场经济过渡后,国家集中的财政资金日益减少。正如前面指出的,俄罗斯国家预算收入总额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国家预算收入另一个重要变化是,税收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以税收形式的缴纳一般要占俄罗斯预算收入总额的80%~90%,1992-1993年分别占98%~84%。

从预算支出结构来看,随着向市场经济过渡,国家组织经济、直接干预经济作用的削弱,一个突出的变化是,用于国民经济的拨款大大减少。在苏联时期,国家预算用于发展经济的支出要占全部预算支出的50%以上,而到1994年,俄罗斯这项支出只占27%。从1995年开始,在俄罗斯预算支出中,不再单列“国民经济”项目,而分别列为工业、能源、建筑;农业与渔业;道路交通、通讯、信息;住宅公用事业等四项。如把这四项加在一起,作为国民经济拨款,那么1998年与1999年,其所占俄罗斯联邦统一预算支出总的比重分别为19.8%和17.5%。发生上述变化的一个直接原因是投资主体的改变。随着私有化的推行,过去的投资主体是国家,现在主要是企业。从俄罗斯经济转型头几年的情况来看,其基建投资资金的2/3来自企业自有资金。1993年来自俄联邦预算的拨款占全部基建投资的17.5%,地方预算拨款占15.1%,1994年又分别降为15%和11%。而来自企业自筹资金的投资1993年占全部基建投资的59.8%,1994年又提高到62%,1995年仍保持这个水平。目前俄各级预算支出中,60%~70%用于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社会公共需要方面。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