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会村开”服务群众(2)

“乡会村开”服务群众(2)

三、“乡会村开”的基本成效

“乡会村开”既是乡镇工作方式的转变,也是新时期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具体举措,有利于推进机关工作重心下移,对于实现党的领导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1、大大推动了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行“乡会村开”做法是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可以凝聚乡镇班子力量,提升团队战斗力。通过邀请干部群众参会,有助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同时,还积极推进各级优惠政策全面“落地”,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能力,有效实现了党员干部的“干点”和群众的“盼点”有机统一。据统计,2011年全县各乡镇(管理区)解决各类问题3300余个,引导农民集体土地正常流转2.2万亩,村集体增加收入100余万元,村集体为群众硬化道路500多公里,200多个村安装了路灯,100个村修建了文娱活动中心。

2、全面推进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推行“乡会村开”做法,有利于促进基层干部改进联系服务群众的方式,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矛盾处理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引导群众规范有序地参与社会事务,推动党委、政府决策公开化、民主化,提升基层工作透明度,规范基层权力运行,保障党员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使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基础更加牢固。仅2011年下半年,全县党员干部走访困难群众8000余人次,解决各类矛盾纠纷100余件次,上访事件和群体事件发生率大幅下降。2011年,全县信访率降低了15%。

3、切实改进了基层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推行“乡会村开”做法,用制度化的形式促使干部“沉”入村庄,密切联系群众,直面基层难题,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最大限度地优化基层干部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乡会村开”还有利于基层党委、政府及时了解群众诉求,积极整合资源解决问题,使乡镇工作更加基层化、更加现场化、更加及时化,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通过召开“项目推进会”、“民主恳谈会”等,有利于提高乡镇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引导群众规范有序地参与社会事务。“乡会村开”,议题确定民主,决策过程透明,参会人员广泛,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广大党员干部是在为民办实事,提高了群众对党委、政府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拉近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在2011年底全县党员干部评议中,村乡党组织满意度90%以上,村民委员会满意度86%以上,乡镇班子满意度达到95%以上,同比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4、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推行“乡会村开”做法,使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项目,系统梳理群众的所需、所想、所求,全面掌握农村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更加准确把握基层的实际情况,把准上级政策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的着力点,形成科学决策。党员干部自觉增强抢抓发展机遇的意识,全面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助推农村科学发展。如渤海镇安亭村有毛竹林面积2000余亩,但由于地处偏僻,每亩年收入不足300元。该镇邀请专家和种植大户讲解竹林抚育管理和低产改造技术要点,带领村民参观标准化示范基地,提高竹林管理水平。目前该村已改造低产毛竹园900亩,每亩增收500元以上,仅此一项竹农收入就可达到100余万元。2011年,全县投入资金8000万元,推进农村各类发展项目100个,“交叶公路”、“农民创业园”“双后降农民公寓”等一系列惠民项目相继破土动工。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