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杨禹:我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中国城镇化问题(3)

三、   中国城镇化问题分析

那么分析了基本的形势以后,我特别还想拿出一段时间来分析分析城镇化的问题,这个问题既跟大家工作相关,也跟我的本职工作相关,我自己所在城镇中心就研究这个,在央视的评论当中我分攻时政和经济,其中城镇化的话题也是我评论的一个重点。大家工作也跟城镇化脚步未来要干什么密切相关,虽然国务院还没有系统的开一个会来部署,但是基本的调子有了,基本原则有了。

(一)扩大内需关键是城镇化

十八大提出的这新四化以后,大家可能注意到克强同志过去这一年他反复说起这个,他说了很多,从去年年初就开始,只要参加各种场合,开会,论坛,只要一说中国经济肯定说这句话,关键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关键是城镇化,这个当时还有人有议论,说去年克强同志还没真正成为总理,还是属于准备接班,按照我们中国的政治生态习惯,准备接班,要接班的同志要低调,话语权还是要留给老同志,留给温总理,自己得憋着,憋到今年上任了再高调地说。很多人说克强那个做法怎么这么高调呢,也不太避讳,那么他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当然不是说只是因为他个性或者说他不是这种我们的政治身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中国经济的这种下行的压力,缺少增长动力的压力,让我们已经不得不忽视这个换届的时点,不得不从去年年初开始就早早的向社会强调关键就在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关键是城镇化。

今年两会克强同志上任,那一段媒体也做了很多报道,引发了李克强同志的身世,当时很多人说李克强为什么这么重视城镇化啊,有人说这是因为李克强他自己博士论文写的城镇化,所以他要搞城镇化,我想这里边可能会有点因素,但是肯定不是主要因素,咱们正常判断当然不会因为这个,那就成了小孩过家家了。但是我回过头一看,他那个博士论文确实那个题目也恰好就是今天中国城镇化要解决的问题。大概是厉以宁出的题,反映中国社会的三元结构,咱们有些同志更清楚这个多元结构,过去咱们总说城乡二元结构,当时厉以宁给李克强出题说城镇内部还出现了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这种二元对立,加在一起是三元对立,所以克强是这么写的,现在看来这正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还有的同志说李克强原来在地方执政的时候,在地方当领导就爱搞城镇化,所以今天特别想搞,我觉得这里面可能也是有点关系,但肯定不是主要关系。

(二)总理的城镇化理念

1.三化协同

回过头咱们一起去看他原来在河南干了七年,他当时一去河南提出来最重要的一句话,一个目标就是实现“三化协同”,就是这个十八大的新四化把那个信息化去掉,剩下三化是李克强当时在河南提的“三化协同”。当时我还在报社当记者,我带着记者曾经去河南专门采访这个“三化协同”,这个也当面提问克强同志,他当时讲他的理念,我记得当年他有一句话对我印象特别深,他说我们在河南现在搞城镇化、工业化,但是判断我们城镇化、工业化搞的好不好的第一个指标既不是城镇化的指标,也不是工业化的指标,而是农业现代化的指标,这是一个国家的粮食主产区。我如果搞城镇化,搞工业化,那两化搞起来了,结果把我农业产量搞下去了,没有完成全国大粮仓的生产任务,那我们这个工业化,城镇化就失败了。这个理念在当时那个年代,十几年前觉得当时人人耳目一新,体现了三化协调的理念。

2.棚户区改造

后来克强同志去了辽宁,他调到了辽宁之后,那个时候辽宁的老工业基地改造攻坚阶段已经快过去,他收了尾,所以克强同志在辽宁几年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干了一件事,就是棚户区的改造。这个跟大家工作也密切相关,他从辽宁干起来了。后来五年前当了副总理以后把他带进了国务院,国内很多城镇推进,他对这个也是高度重视。今年春节前小年那天他去考察,他那天去的是包头,那天小年,他还到包头火车站跟农民工聊天,农民工很激动,李克强说我跟你们一样,我也是打工的,我是给你们打工的,后来有媒体说这是中国最大的打工仔,是总理,他在包头的时候去了当地的一个北户粮什么小区,就是棚户区改造的难点,今年是改造的重点。

他进了小区以后,那天很有意思,他没有按照安排引的路走,突然一拐弯进入一家,完全没有准备,我们这十六个记者跟着,都措手不及,进去以后那家有一小孩光着屁股,然后一看来人了就钻到炕上衣柜里去了,后来李克强跟他爹就坐在炕沿上聊天,然后我们记者拍后边那个光屁股娃探头探脑的出来了,一看没啥事,光着屁股又出来了,又钻进被窝了。那天我们这条新闻上了联播,很多人说光屁股娃上了新闻联播。

正好那一天的头两天是新闻联播改革第一次引入了新闻评论员的评论,第一次就是我来评论,也是新闻联播第一次,直播的连线评论,后来我看有一个上海的媒体发了一篇报道,叫做联播大变化,光腚娃和评论员一起上了新闻联播。那个体现了李克强对棚户区改造的重视,所以他今年两会见驻外记者谈城镇化,当时他说了一句,他说我们今后的城镇化就是不能一边高楼一地,一边棚户遍地,他现在把棚户区的改造跟保障房建设,跟这些都捆绑在一起。所以,今年据我了解,我们即将开的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里面也有专门的其中有一个小小的章节专门也要部署在城镇化进程当中棚户区改造,未来在什么情况之下最终要彻底完成的一个过程,要勾勒这个时间表,这是一个很值得期待的时间表。从这当中也可以看到大家今后的工作量都在里边了。

(三)城镇化的具体措施

虽然我们找了这么多原因去分析李克强为什么这么重视城镇化,但我个人认为一届总理他真正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不是搞不搞城镇化的问题。他首先要考虑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到底在哪?这个问题要解决不了其他都是跟着一起解决不了,没有这个问题,持续的稳定的内在增长动力找不到,其他一切都免谈。所以他说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城镇化,这是他想找到我们持续的增长动力在城镇化。

过去十几年,从97年,98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我们就为了扩大内需想了特别多的招,这大家都经历过,有很多跟大家这些年工作直接相关的。97,98,99这几年,我们当时想了三招,第一鼓励大家买私家车,所以咱们北京私家车第一轮的暴涨,快速增长就是在97年,98年,突然间就成了趋势,我自己是93年底到94、95,96年初,这三年当时我的工作是在北京交通台做节目主持人,我是北京交通台的第一波的节目主持人,但是我96年离开交通台了,到了发改委的《中国经济早报》,过了一年我发现交通台突然就火了,后来他们开玩笑说你看你一走了我们马上就火了,就是因为97年,98年出现了咱们第一次有了私家车的比较成规模的群体。交通台才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实际上为这个群体服务,而这个群体是有社会影响力,是有保障投入的,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那个时候我们为了扩大内需还想了一招,这是当时朱总理提的,鼓励大家除了自己住一套房以外还要买第二套房,第三套房去投资,这跟这几年我们房地产出台了调控政策,但是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今天的选择去否定当时,当时的选择是对的,当时之所以朱总理能那么提,也是因为咱们大家共同经营的阶段,那也是包括咱们北京在内一线城市快速扩张的阶段,大量的住房在建设,可以让大家去投资,但是今天我们看这个阶段也过去了,不能再靠这个了。

当时咱们第三招是大学扩招,以此来促进教育消费,后来发现这个很管用,后来持续了十年的大学扩招,不仅成为我们那十年扩大内需的一个顶梁柱式的做法,而且也极大的改变了咱们大学的面貌,对大学的影响有很多是特别有意思的影响。我记得99年,98年的时候,当时我们家在人大,因为我从小是在清华和人大的校园里长大的,上中学时候我们家在人大,更小时候在清华,当时人大扩招,大家对人大都有了解,校园很小,那个时候已经满了,北边一半是教师,南边一半是学生,你要扩招不可能把学生扔到校外去,只能把教授们请出去,但是把教授们请出去何其难也,按照李克强说的话既触动了利益又触动了灵魂,可困难了。

当时的人大的校长纪宝成校长倒挺有远见,在世纪金源先买了几栋楼,现在大家去世纪金源西北角那几个楼,最靠近世纪金源那几个楼就是人大的楼,那是最早建设的,建设了以后给人大的教授们诱惑,你在小住两室到那儿就是三居室,校内当时最大的房子就是三室一厅,就是正教授是三室一厅,你到那儿就是四室两厅,这么高的条件,纪校长动员了小一年的时间。教授们全商量好了,岿然不动,谁都不去,就是因为教授舍不得人大校园,住惯了谁愿意离开校园啊,上课还得骑自行车骑老半天上班去,完全不习惯。然后还舍不得那个地方,当时人大东门外边是刚建起来的,三环路已经很繁华了,那西边的外边还是水稻田呢,还是我们小时候玩的水稻田,教授一想好家伙给我发到乡下去了,还得骑车上班,那简直受不了,不去。

后来纪校长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想了一个逼着做出改革的绝招,最后他想了一招,被人大经济学写进了教科书里,符合了经济学的原理。经济学上面大概意思就是说你要调动这些资源不用让这些资源全都特别乐意,你只要调动了这些资源他的关切点,你把那几个关切点调动过去了,整个随之你会调动出来一片跟着他的资源。纪校长发现了什么关键资源呢,有一天我记得我下班回家,那时候我还住在父母家,看见纪校长和我们家老爷子愁眉苦脸在那儿商量,当时我父亲是副校长,我说你们俩商量什么呢,他说我们商量怎么样把教授们骗出去。后来他想出一个招,他发现了一个关键因素,他说教授们最关心的还不是自己离教室有多远,大学老师教授们最关心的第一是自己有个头疼脑热去校医院方便不方便,享受校园内的福利待遇;第二个老教授们特别关心自己的小孙子,小孙女上人大幼儿园,上人大附小方便不方便。

所以当时纪宝成来了个釜底抽薪,没征求意见,二话不说先把人大幼儿园给搬到西四环那边去了,教授们一片惊叹,怎么你把幼儿园搬到那儿去了,然后他一不做二不休把人大校医院也搬过去了,把人大附小都搬过去了,所以现在人大附小在西四环边上,所以大家在四环上开车能看见。这三个东西搬过去了,局势发生了逆转,教授们一边骂着纪宝成,一边蜂拥而至的都跑那儿去了,腾空了校内的地方,后来建了大量的学生宿舍,教学楼,图书馆,这才完成了目标。虽然当时骂纪宝成,过了三四年的工夫,个个都交口称赞纪宝成,他太有远见了,他预见到了北京城镇化的脚步,因为就那么几年的工夫,我们这个人大西门外一直到西四环那一片全建设了,农田都不知不觉的消失了,人大那个地反而离世纪金源又靠近,又不是特别闹腾,算是个好地方,所以大家都夸纪宝成。

所以我想李克强强调扩大内需在城镇化关键是想我们找到城镇化的依靠点,因为这一个又一个车,房,教育,到现在我们大学扩招阶段也完成了,后来依靠家电下乡,汽车下乡,这些都靠过一遍了,现在这里一个都靠不住了。那靠城镇化,而且他所说的城镇化这个潜力不是跟前边车,房,教育是并列关系,这个城镇化在他看来是一个基础,就是城镇化的整体发展和内涵的变化会像一个平台一样,把那些具体的扩大内需的领域,每一个领域都重新注入新的空间,这是李克强的想法,所以大把这个潜力主线放在城镇化。

(四)城镇化引发的争议

但是坦率的说,最近这半年围绕城镇化争议也很大,我这儿列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学者说了,你原来的城镇化就是发展模式有问题,过度的消耗土地,过度的依靠农村廉价劳动力,存在很大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还没有真正的解决,你又开始提大规模的推进城镇化,这不就意味着你要制造更多的问题吗?很多人有这种担心。

还有一些学者,特别是研究城镇化的学者有一个集体性分析,说城镇化按照全世界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它应该是一个客观结果,而不应该是一个工作手段。换句话说你这个国家对这个地区的城镇化应该是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积累的结果,是它自然生长的结果,而不应该是你政府在一个阶段里面说这是我们的工作手段。我们要重视它,推进它,如果这样的话就意味着政府干预,或者说人为干预就会过强,而你每一届的总理,市长都不能拍着胸脯说我这个干预一定就是这个,很多是这种质疑。

但是在这种质疑之下,国务院目前为止仍然坚定的要推进城镇化,我个人认为这个不是在怄气,也不是对这种质疑完全不在乎,而且我们今天中国发展客观难题,就是我们没法按照学者的最优设计去决定我们的城镇化。按照学者的说法,咱们也别推进城镇化,就慢慢的自己成长,这也能成长起来。

但是今天我们中国稳定增长扩大内需的压力太大,我们不得不把城镇化拎出来当成一条主线,虽然这样做有学者们担心有副作用。但是我们还要考虑这种做法的积极意义,你要不这么做好像避免了这个负面因素,但是这一届政府完全没有工作的抓手,那是大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最优选择,这是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次优选择,我们今天强调城镇化。

在次优选择之下我们也希望改革,希望调整城镇化原来的发展方向,我这儿列的是经济工作会议的那段话,这段话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最完整的讲述我们城镇化理念的一段话,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城镇化的进程,我们也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比如我们现在的城镇化52.6,大家知道这个52.6是怎么算出来的,是按照常住人口算出来的,如果严格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把那1.6亿的农民工还有几千万的城市白领抛出去,如果抛出去只剩下30几,我们现在并不希望城镇化增长太快,去年年底52.6,前年年底是51.27,去年一年增长了1.3个百分点,我们制订五年规划的时候是希望它降速,不希望它太快。十一五的时候我们提出的目标是五年增速5%,增长5个百分点,平均一年一个百分点,到了十二五规划我们提的是五年增长4个百分点,一年只需要0.8个百分点,这显然是希望它降速,但是现在降不下来,还是以平均1.3的速度增长。

为什么我们希望降速,就是因为我们这个速度里面包括了进了城没有真正市民化的农民工和没有真正市民化的白领,包括这些半市民化的人。所以国务院提出未来城镇化还不是一个简单的继续大规模建设的过程,而是重点解决人,特别是这个人群的问题,如果我们这个人群的问题不解决,我们前边那52.6,一年1.3,我们再快也意义不大,再这样的速度弄两年我们就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是我们80%的城镇化仍然不能解决我们本质问题。

(五)借鉴外国城镇化经验

去年5月份的时候我跟着我们国家发改委的代表团去了一趟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去那儿是因为欧盟总部在那儿,我们去跟欧盟谈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协议。当时李克强同志还是副总理,之前去俄罗斯访问,最后转了一圈落脚在布鲁塞尔,我们在那儿会合,最后跟欧盟签了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协议。当时我们谈判桌上很有意思,我们中国人跟欧洲人之间互相都很羡慕对方,欧洲人为什么羡慕我们呢?因为今天欧洲的城镇化进程基本结束了,他基本上都到位了,还有建设但建设的规模很小,所以欧盟当时官员跟我们讲说我们欧洲土地大量的城市规划学者,城市建筑师现在事实上处于半失业状态,因为没活可干,整个欧盟半年之内要是哪个城市想新建一片新城区,那都是全欧盟招标,建一个楼都这样,德国要随便建一个楼都能招来整个欧洲最好的一流的建筑设计师,因为大家没活干,几年没活干他的学术地位就会下降,所以他们特别希望到中国来再就业,也跟咱们抢点生意。咱们这边羡慕他什么呢,羡慕欧洲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咱们并不羡慕他的速度。

1.美国模式

我们中国研究城镇化曾经想学很多人,有人提倡学美国,有人提倡学日本,有人提倡学欧洲,最近这些年我们慢慢发现美国,日本学不了,美国他大中小城市样态也很齐全,但是美国有一个咱们学不了,他的城镇化是基于充沛的土地,充奋的资源能源建设的城镇化,大量的能源消耗。去年夏天我陪着我父母去美国玩了一趟,把我们家老头,老太太冻坏了,因为美国走到哪空调都超足,我们家老头、老太太天天大热天穿着一个毛衣在里边,充分消耗能源,我们完全学不了。

2.日本模式

日本我们也想学,后来3.11大地震前后我们发现也学不了,我们曾经想学日本,是因为日本的城镇建设大家可能比我还清楚,日本的特征是他在东部沿海三大都市圈集中了70%人口,在这一个区域内高密度的都集中在那儿。这样的做法是土地密度效益特别高,所以当时我们国内城镇很多研究学者认为应该学日本,而且我们中国说东部沿海三大都市圈有基础,我们应该把中西部的国民用各种政策把他们都引到中国来,更多的集中,全都生活在东部,留下中西部的土地去种,去开发。但是现在我们发现日本也学不了,因为他那样做能源供应脆弱性太大。所以他几个核电站折腾了几次后,地震之后,安倍前前任的菅直人拼了命顶着巨大压力想恢复核电站,因为他没有核电站他的对口能源供应完全解决不了,他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很差,我们自己学日本,很多大城市学了几年,马上就觉得没法学了。

3.欧洲模式

所以我们现在觉得欧洲的模式是比较好的,欧洲的模式典型代表在德国,德国的模式最简单是大量人口住在小城镇里,他的大城市不多,德国就三个大城市,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最大的城市,在德国人说我们的超大城市就是柏林,那不过才340万人,在咱们看来都排不上号。70%的人住在小城镇,为什么他的小城镇能住那么多人,年轻人,白人都愿意去小城镇,除了它有发达的公共交通和高速公路,上下班很方便,更重要的是它的小城镇基础设施水平高,它的小城镇基础设施的类型,风格跟大城市不一样,但是水平跟大城市一样,这是它的本质。接下来它的公共服务跟大城市一样,医疗,教育这些资源都一样,这是它能够发展这样模式的最大的好处,是一个基础。所以我们现在其实是最多想学欧洲的这样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我这儿后边列了一些城镇化的数据,时间有限就不跟大家一一再去细分析了。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