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几个问题

核心提示: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这是现在一些地方、部门做群众工作时所处的两难境地。其问题在于思维陈旧,知识本领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时下,在学术界乃至一些党员干部中间不乏有这样的疑惑,如今市场经济这么发达,民主法制这么健全,国际交往这么频繁,还有必要继续搞群众工作,继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吗?在当前情况下,开展党的群众工作的主要依据,或者说主要出发点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为此,我谈谈几个有关的问题。

                            群众工作的概念分析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在长期敌我力量悬殊的环境中进行革命、在社会主义时期进行建设和改革的无比宝贵的重要历史经验。可以说,群众工作是生命线、传家宝、定心丸。

(一)群众的涵义

1.从词语的角度分析,群众首先泛指人民大众,比如我们说的人民群众,它不特指任何一个人,指的是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其次指没有加入共产党、共青团组织的人,就是非党、非共青团的群体,诸如工会和妇联,这样的群众团体,或者叫人民团体;再次指不担任领导职务的人,比如在民主测评里面提到的“群众公认”,这个“群众”指的就是在单位里面相对于领导而言的一般工作人员。

以上是“群众”作为名词意义上的涵义。“群众”也可以作为形容词来概括某种现象和问题,比如说群众路线,并不是指群众的路线,而是一种为了群众、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路线。“群众”也可以作为副词来阐释某些行为特征,比如说群众运动。

2.从学术的角度理解:其一,作为群众,它的意义、影响、价值、作用是在一种对称关系中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与优秀分子、精英分子、领导者相对应的概念。其二,指的是社会基层,或者叫社会底层。从这个意义上看,“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是指工农阶级或者叫劳苦大众。现在,慰问群众、看望群众,以及进行司法救助过程中的“群众”,更多指的是在社会结构中处于相对底层的困难群体和困难人群。

中国传统意义上一些“民”的含义跟我们今天讲的“群众”不太一样,但是意思上有些接近。

(二)群众的特性

我们党对于群众的理解从来不是单向的、偏执的,而是充满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简而言之,群众具有多样的双重性,是先进与落后、聪明与糊涂、高尚与卑贱等的矛盾体。从理想层面看,群众是积极、正面、光明、向上、健康的。但是,在现实工作中,群众有时候是不讲法、不讲道理的。理解群众的这种双重性,对于我们做好群众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就需要我们引导、教育、提升、转变群众等。

1926年2月党中央特别会议关于《我们今后应当怎样工作》的文件说到,如果有人认字,就要向那些不认字的党员逐字逐句的解释清楚。群众有时候很糊涂,我们就不能太聪明,使他们离开我们,就是不能脱离群众。但是要通过我们的工作,让他由糊涂变得聪明一点。可见,我们党在刚刚诞生5年左右的时间,就明确地意识到,你的理论再先进,先锋队作用发挥得再明显,如果脱离了群众,脱离了中国国情,同样是不可能发生作用的。我们党的群众哲学的基点,就是对群众特性的科学把握。

(三)对于群众工作的理解

第一,一种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认识来源于实践,不是一般的实践,而是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工作的正确与否,要靠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第二,一种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工作方针,因此,群众工作就是我们党的一种工作方法。我们党的根本工作在于动员、领导和组织群众,因此,能否做到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并到群众中去,这就成为衡量党的具体工作的内容、方法与成果的根本标准。

第三,一种工作作风。党对于群众的工作主要表现为领导工作,因此,领导作风鲜明地体现了对群众的态度。群众可以通过领导作风,感受出党的执政理念、执政风格,以及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所以,中央提出要改文风,转作风;接地气,涨人气;去俗气,增雅气。

改文风不是简单的改文字,否则赶跑了老八股,又招来了新八股。比如过去我们写的东西有些虚、有些假,现在写的实一点、活一点。但是,写来写去还是那些事,只是变了个说法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赶跑了老八股,又招来了新八股。同样地,如果我们仅仅把转作风理解为一种表面的、作秀意义上的转变,便没有任何意义。转变作风要以密切联系群众为导向、为核心、为指引,否则,转作风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