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多”的关系
“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集体意志的表达,是全民族现代化之旅的宏大叙事、整体规划与顶层设计,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但是,这个“一”在内容结构上是“多”:不仅包括“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且反映在主体构成和价值关照上是“多”,即“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不仅关系到国家利益——国家富强,民族利益——民族振兴,而且关系到个体和大众的利益——人民幸福,以及社会利益——和谐社会。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原则,顾大局,讲合作,共同谋求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
“软”与“硬”的关系
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硬实力上,而且更要注重软实力的提升,就是要加强文化建设、凝炼“中国精神”。如果说我们国家在经济上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并雄踞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与之相比,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还无法与经济实力匹配。而当今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只是看它的经济所占份额,更重要的是看其文化影响、文化输出与贡献。“中国精神”的孕育与凝炼既是以文化建设为前提,也是文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只有建立在“中国精神”基础上的道路自信,才能使“中国梦”具有正确的实现途径;只有建立在“中国精神”基础上的理论自信,才能使“中国梦”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只有建立在“中国精神”基础上的制度自信,才能使“中国梦”具有坚定的政治保证。就是说,“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心、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当然另一方面不能忘记,“中国精神”这种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基础这一硬实力作后盾。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必须看到,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在文化上的相互交流与碰撞,在政治上的相互制衡,使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模式正在形成。“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世界眼光与世界情怀。这就意味着,对“中国梦”的理解,既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也要反对抽象的世界主义。进而,在实现“中国梦”的操作上,应积极推进文明对话和对话文明,走互利共赢的包容性发展之路。如果说,“中国梦”的提出是基于时代的主题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利益格局中的基本定位,那么,“中国梦”的实现则绝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世界历史性意义上的大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支持,同样,世界文明的进程也需要中国的参与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必将有助于人类“共同福祉”的改善。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