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民工” 现象:科层化的管理体制难逃其咎

“学术民工” 现象:科层化的管理体制难逃其咎

(原题:知识分子如何抗拒体制的内化)

许纪霖

当今高校、科研院所中的老师和学生都处于一种竞争的环境中,赢者通吃、末位淘汰。“奖勤罚懒”的体制有可能伤害了真正优秀的学者,扼杀了他们的学术创造力,剥夺了他们从事学术工作的快乐感和自我满足感。虽然体制暂时无法改变,但风气却与我们每一个人相关,是我们共同创造的,也是我们有能力改变的。

今天的大学教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都会面对“体制”或“体制化”的压力。一方面,我们对现行体制下的各种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心生不满;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自觉地,甚至是非常自觉地去迎合它,执行它,甚至将自己内化为体制的一部分。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体制化”

所谓体制化,是一套官僚化的管理模式,它与现代性的形成有关。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发现了资本主义(这里的资本主义是广义的,指现代性的技术和管理方式)的秘密是会计制度和官僚管理制度或科层化的管理制度。当今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普遍采取了这套官僚化的管理制度。

所谓体制化,正是这样一种制度。这套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对中国人来说很陌生,90年代中期开始全面在全国推广。现在科层化的管理制度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指标作为衡量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尺,成为普遍化的管理模式。

高校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也采取了这套官僚化的管理模式。当今的大学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越来越不像大学,更像公司。学者廉思在《工蜂》一书中讲述了大学青年教师的现状。我对此深有体会。大学的青年教师已经沦为“学术民工”(这里不是在道德和身份意义上歧视民工),他们是被管理、被雇佣的,没有自主性,不少人对自己干的活并不喜欢,只是为了“稻粮谋”。这是当前知识分子面临的很大困境,需要从体制化本身来检讨。

“赢者通吃”的竞争逻辑

当今高校、科研院所中的老师和学生都处于一种竞争的环境中,赢者通吃、末位淘汰。高校用这种极端的方式鼓励竞争,鼓励大家向金字塔尖走,只有金字塔尖的赢者是通吃天下的。

这套管理方法用来管理大学和学术研究活动是不是合适呢?是不是顶尖的研究都是通过研究者怕落后,怕被淘汰,迫不得已创造出来的呢?如果我们看看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就会发现全然不是如此。世界上很多发明创造是一些“大玩家”玩出来的。他们只是有好奇,有求知的欲望,有对自己专业无穷的兴趣,甚至是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来进行科学研究的。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