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克强经济学的误读
社会上对克强经济学或新政府的新政,普遍持积极的态度,但对其内涵的把握确有很大的差异。
巴克莱银行黄益平提出的克强经济学的三大支柱论,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克强经济学的实质,但并不全面,有些与实际还有较大出入。不刺激或不出台刺激政策,这一条是遭到质疑最大的部分,而且他好像把不刺激政策无限放大,以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刺激,如认为政府对3%~4%的经济增长也会容忍,这明显是不现实的。
这里有个常识性问题,即不管是哪类宏观经济政策(也不管源于哪种经济学说),都包含着刺激、紧缩或稳定不变的三种选择,根据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是指不要任意多变,不要频繁地调整。政府对经济下行或通胀的承受力可以与社会、市场有一定差异,但不能差异太大,“压力变动力”、“倒逼机制”均有底线或高压线,政府为了给调结构创造有效的压力,适当降低底线的值是可以的,但要以社会稳定为前提。不刺激政策应该理解在合理区间内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变,即使有必要刺激,也不采取过度扩张货币及大搞政府投资的办法。
而第二个支柱:去杠杆。这是世界金融危机后的最流行术语,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并没有发生这样的去杠杆化过程。过强的杠杆是导致资产泡沫、经济泡沫的重要原因,中国房地产泡沫确实很大,而且呈现出“大而不破”的特征,去杠杆实际上包括着两个连贯的过程,一是用紧缩政策刺破泡沫,二是泡沫破灭必然会使金融风险显性化,解决的办法就是“去杠杆化”,在我国这一过程还未发生。也许未来会有这一过程,因为泡沫总是破灭的,去杠杆是一种行为,一般并不是“一种经济学”的内涵或政策的内涵。
三大支柱中得到普遍赞赏的是结构改革。“结构改革”这个词源于日本,它是指把结构调整过程与改革的过程结合起来。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陷入长期衰退的原因,就是迟迟不搞结构改革或进行不彻底的结构改革,最终使经济长期低迷。我国经济目前确实是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不加大结构改革力度,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和释放改革红利就是中国的结构改革。
四大要旨
克强经济学不是一种纯粹的经济理论设想,而是操作性强的、必须能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新经济理念、吸收许多理论精华的实用经济学。我认为,其要旨包括至少四个方面。
一是相信市场,放松管制。调结构、促转型的主体是企业,是消费者,调结构最有效的机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因此,要有效地解决长期累积的结构问题,必须相信市场,关键是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政府管制,降低企业和个人的税负,增加微观主体的活力。在理论上就确实很像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减税、放松管理。李克强总理在上任后三四个月时间,国务院先后取消、下放180多项行政审批权,同时,“营改增”领域的扩大和全国推广、小微企业的“两税”减免,深化铁路投融资改革等,都是简政放权、放松管制的重要举措。
二是调结构优先,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调结构、转方式是我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调结构优先战略就是下决心促进需求、产业、区域、城乡结构的全面转型,在我看来,要完成这一全面的结构转型目标,至少要实施四大战略,即新型城镇化战略、扩大消费战略、促进服务业发展战略、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好了这四大战略,就能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这里的理论就是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优化理论或者叫结构派经济学。
三是确立新的宏观调控框架,稳定市场预期。李克强在广西部分省市区领导座谈会上第一次提出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和政策框架概念,在之后的专家座谈会上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构想。这是我国宏观经济方式的重大创新,其目的是增加宏观经济政策的可预期性,提高政策效率,稳定市场预期。当今世界,最佳的宏观经济政策既要有稳定性,也是能够让市场预期到的,而不是“出其不意”,朝令夕改,不讲规则。什么情况下我会出什么牌,一清二楚,不用猜,我都明白地告诉你,宏观管理者的目标是创造宽松稳定的发展环境,而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调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