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境下的自由主义:潜力与困境(4)

中国语境下的自由主义:潜力与困境(4)

【注释】

①近年来“批判语境主义”这一概念在哲学、认知科学、人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中被使用,具有不同的含义。在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中,批判语境主义表现为对传统语境主义的方法论与规范性的反思批判,参见Stephanie Lawson, “Political Studies and the Contextual Turn: A Methodological / Normative Critique,” Political Studies, Vol. 56, 2008, pp. 584-603。

②Charles Taylor, A Secular Ag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 172.

③Charles Taylor, Modern Social Imaginaries,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2, pp. 23-24.

④以思想观念与社会想象的“符合论”作为一种可欲性的标准是具有争议的。但实际上,它肯定哲学意义上基于实践理性的价值推论对可欲性标准的必要性,但同时认为纯粹哲学的理性反思不足以生成根本的价值依据,从而诉诸在理性与历史的关系中确立价值标准,既不预设价值的历史主义,也不预设道德实在论。对此更充分的讨论见刘擎:《国家中立性原则的道德维度》,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⑤ulrich Beck and Elisabeth Beck-Gernsheim, Individualization: Institutionalized Individualism and 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2.

⑥曹锦清:《宋以来乡村组织重建——历史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载曹锦清:《如何研究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⑦Yunxiang Yan,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Oxford: Berg Publishers, 2009; and “The Chinese Path to Individualizatio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61(3), 2010, pp. 489-512.

⑧参见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⑨约翰·格雷:《自由主义》,“导论”,曹海军、刘训练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⑩Ronald Dworkin, “liberalism,” A Matter of Principl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chapter 8; Charles Larmore, “Political liberalism,” The Moral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chapter 6.

11参见姚中秋:《中国自由主义二十年的颓势》,载《二十一世纪》(香港)2011年8月号,第15~28页。

12Ronald Dworkin, “liberalism,” A Matter of Principle.

13参见周保松:《自由人的平等政治》,第1章、第2章,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

14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15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tran. by H. H. Gerth and C. W. Mill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p. 155.

16Charles Taylor, A Secular Age, pp. 390-391.

17例如:Morris Berman, The Reenchantment of the World,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 Peter L. Berger (ed.), The Desecularization of the World: Resurgent Religion and World Politics, the 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Centre and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99; James Elkins and David Morgan (eds.), Re-Enchantment, Routledge, 2008。

18童世骏:《中西对话中的现代性问题》,第8章“社会世俗化条件下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年版。

19参见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林容远、冯兴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马克·里拉:《夭折的上帝——宗教、政治与现代西方》,“导论”,萧易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21Paul W. Kahn, Political Theology: Four New Chapters on the Concept of Sovereign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1, p. 25.

22许纪霖:《中国需要利维坦?——近十年来中国国家主义思潮之批判》,载《思想》第18期,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11年版。

23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eds. and trans.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 Smith,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1, p. 323。萨义德指出,葛兰西这段名言的最后一句在英译本中缺失,见Edward Said, Orientalis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8, p. 25。

24参见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刘小枫等:《作为学术视角的社会主义新传统》,载《开放时代》2007年第1期,此文系录音整理稿,发言者包括张旭、曹锦清、洪涛、舒扬、卢晖临和应星等。

25参见陈明:《儒者之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盛洪:《为万世开太平:一个经济学家对文明问题的思考》,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版;陈赟:《天下思想与现代性的中国之路》,载《思想与文化》第8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6参见Yasheng Huang,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Stat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丁学良:《辩论“中国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7比如,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甘阳的《通三统》(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28参见哈佛燕京学社、三联书店(主编):《儒家与自由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29陈祖为在其《正当性、全体一致与至善论》一文中对自由主义国家的至善论立场做出了有力的辩护,参见应奇(编):《自由主义中立性及其批评者》,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67~405页。

30对“宪政爱国主义”的阐述与争论参见Jan-Werner Müller, Constitutional Patrioti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