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群众的感情是“处”出来的

与群众的感情是“处”出来的

核心提示:与群众的感情是“处”出来的,只有多到群众家中揭揭锅盖,多到田间地头拉拉家常,才能倾听到群众的心声,才能真正发现群众面临的问题。

编者的话:四川省委农工委新农村处处长董进智,按照四川省“不打招呼一竿子插到底、进村入户蹲点调研”的方式,一个人到内江市和甘孜州调研。他说,作为一名“三农”工作者,参加工作近30年,真正一个人到群众中去近十年来还是第一次。他感受到:与群众的感情是“处”出来的,只有多到群众家中揭揭锅盖,多到田间地头拉拉家常,才能倾听到群众的心声,才能真正发现群众面临的问题。

7月16日 星期二 晴

下基层“形式”一次、“官僚”一次,群众的心就被伤一次,“村里可以说是‘五多三缺’,老人多、娃儿多、空房多、狗多、草多,缺劳力、缺技术、缺钱”

出发大约三个半小时后抵达内江市隆昌县胡家镇盘石村。为了避免直接谈问题冷场,我先请乡亲们谈村里和自家的发展,大家讲得头头是道、场面一度很是热烈。但当我说,请大家谈谈,干部们有哪些事情做得不好,做得不满意时,乡亲们立即安静下来,有的低头不语,有的独自闷头抽烟。

沉默几分钟后,村支书曾德函带了个头:“你要说问题嘛,完全没得那是假话,现在村里可以说是‘五多三缺’,老人多、娃儿多、空房多、狗多、草多,缺劳力、缺技术、缺钱。”另一位村民接过话题:“现在大家饭是吃得起了,但是说小康嘛,还差得远,把路边的房子一齐刷白,写几副标语,就是新农村了?这完全就是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事情嘛!”

受到前面几位乡亲的感染,一位村民激动地说:“有的当官的下来,浩浩荡荡一大路,指手画脚一通不说,还要提前安排几个‘懂事’会说的当‘群众演员’,这啷个听得到真话嘛!”听到此,我十分尴尬,有种芒刺在背的感觉,没想到群众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如此深恶痛绝。我们下基层“形式”一次、“官僚”一次,群众的心就被伤一次。

下午又实地走访了一些农户,沿途可见一些撂荒地,个别庄稼地杂草比禾苗长得好,心里很不是滋味。如今的粮食直补确实存在简单发放到人的普惠现象,没能很好调动粮农的积极性,80、90后不会也不愿种庄稼,粮食安全问题怎么保证?

7月17日 星期三 晴

现代农业不能把农民“挤出”农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中,一些地方急于造亮点、出经验,往往把注意力投到‘大老板’身上,而对农民的适度规模经营却支持甚少”

第二天,走访解放村和莆芦村,看看产业发展。

第一站,来到解放村浙江台州农民蒋宗喜的葡萄园。老蒋2010年10月携妻子和儿子、儿媳来川,按一亩一年600斤黄谷的标准,租了70亩地,租期18年。地里种了些西瓜,今后全部种葡萄,主要靠自家4个劳动力。我问老蒋:“为何不请人呢?”老蒋告诉我:“我这些活儿,家里人加把劲就做完了,平时不用请人,忙不过来再临时请几个。”

出了葡萄园,又绕到邻近莆芦村胡发友的钢架蔬菜大棚。胡发友是通过招商引资引来的,租了600亩地,全部种蔬菜。政府给了他较大政策支持,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600万。大棚温度高达38—39摄氏度,有4个60岁左右的老太太正在干活。当问起收入时,她们说:“让你的亲戚来试试看嘛,每天做9个小时活儿,工钱才40块,有时几个月都领不到钱。”

这些年,在发展现代农业中,一些地方急于造亮点、出经验,往往把注意力投到“大老板”身上,不仅政策上、投入上支持,还动员农民出让承包地,而对农民的适度规模经营却支持甚少,这类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确实需要招商引资,问题在于怎么引、引来干什么,怎样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增收致富,而不是代替农民搞农业,更不能把农民“挤出”农业。

午饭后,离开隆昌县返回成都。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