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淞:关于大力弘扬党史文化的几个问题(3)

欧阳淞:关于大力弘扬党史文化的几个问题(3)

二、党史文化的基本内涵

前面讲过,在这里我们主要从精神层面把握文化范畴。同样,探讨党史文化的内涵,重点也将从精神层面来把握。简而言之,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为灵魂的党史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指引中国人民从黑暗中奋起并走向光明、中华民族从屈辱中挺立并走向复兴的精神旗帜。自从中国共产党高举起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中国革命就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就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就有了光明发展前景。中国革命的面貌、中国文化的面貌,都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焕然一新了,这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党史文化诞生所具有的本源性地位。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

在9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我们党高度重视用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既反对教条主义,又反对经验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不断实现与时俱进的根本保证,也是党史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精华、呈现鲜明特色的根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政治命题,也是一个文化命题。在硝烟弥漫的革命岁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和文化背景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正因为有如此清醒坚定的文化自觉,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重大问题,运用于解决在革命胜利之后如何建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问题,并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不仅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也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了崭新方向。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压抑转向昂扬的主要标志,也是党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根本指导思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在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党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实际上也是文化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党史文化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根本指导思想的党史文化,始终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始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和宝贵财富。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