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史文化的历史形成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丰富而厚重,既书写着英勇辉煌,又记录着艰辛悲壮。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党史文化伴随着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以及党的自身建设的丰富实践而得以形成并不断发展。
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危亡境地,中华文化遇到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要争取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不仅需要变革政治制度、实现经济现代化,也需要实现文化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背景下诞生的。党成立后,在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承担起了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任,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党史文化。在革命时期,党史文化主要体现为“革命文化”。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党正确地领导“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的斗争,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在1949年开国的重要时刻,毛泽东同志豪迈地写道:“和中国旧的封建主义文化相比较可以被艾奇逊们傲视为‘高度文化’的那种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一遇见中国人民学会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即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就要打败仗。”“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们党由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中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新中国成立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型文化观逐渐形成。它推进了党史文化的发展,为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思想保证。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开辟了党史文化发展的新境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