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20]杨立雄:《从“居养”到“参与”:中国残疾人社会保护政策的演变》,载《社会保障研究》,2009(4)。
[2]相自成:《中国残疾人保护法律问题历史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4。
[3][4][7]孟昭华、王明寰:《中国民政史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5]陈云英:《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8]杨立雄:《中国福利企业发展研究》,载《中国经济问题》,2009(4)。
[9][10][11][12][13]邓朴方:《人道主义的呼唤》(第一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14]郑雄飞:《残疾理念发展及“残疾模式”的剖析与整合》,载《新疆社科论坛》,2009(1)。
[15]郑功成:《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6]Marshall, T. H.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and Other Essay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0.
[17]Rioux, M., Zubrow, E., Furrie, A., Miller, W. & Bunch, M. “Barriers and Accommodations: Applying the Human Rights Model of Disability to HALS”. Abilities, 2002[53]: 56—57.
[18]应奇、刘训练:《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9]Faulks, K. Citizenship. London: Routledge, 2000.
[21]巴特·范·斯廷博根:《公民身份的条件》,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
[22]Lawrence M. Mead. Beyond Entitlement: The Social Obligations of Citizenship. New York: Free Press, 1986.
[23]杨立雄:《贫困理论范式的转向与美国福利制度改革》,载《美国研究》,2006(2)。
[24]杨立雄等:《从对立到妥协:民主社会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福利思想的演进》,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1)。
(杨立雄,社会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