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晴雨表”的调查显示,欧洲各国人民的认同在近十几年里变化缓慢,民族国家仍是欧洲民众主要甚至唯一的忠诚对象;与此同时欧洲治理结构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欧盟越来越多地行使过去民族国家专有的治理权。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而政治家们,特别是反对欧洲一体化的政党正是利用了这样的紧张,对民众进行动员。特别是当经济利益不明显,而共同体身份凸显,议题在大众中辩论而非在特定利益集团中辩论时,认同的作用尤为重要。政治学家里斯贝特·霍奇和加里·马克斯认为,围绕认同这一非物质问题,欧洲政党超越传统的左右之争(有计划的资本主义对自由市场主义),重新列阵:一边是绿党(green)/选择党(alternative)/自由党(libertarian),合称gal;另一方是传统派(traditionalism)/威权派(authority)/民族主义派(nationalism),合称tan。其中tan党一方,较激进的例如法国国民阵线、奥地利自由党,强烈反对弱化国家主权的欧洲一体化。一些保守政党如英国保守党、法国保卫共和联盟也处在tan一边而具有疑欧倾向。总的来说,中左或中右的主流政党支持一体化,它们很少将欧洲议题政治化——因为大众认同往往是倾向于疑欧主义的。围绕欧洲的辩论主要是由反对一体化的民粹主义tan党和保守党中的民族主义派,以及极左翼建构的。tan党和保守党中的民族主义派主要诉诸认同问题,极左翼则主打分配问题牌。由此不难解释,为何在英国脱离欧盟问题上,中间偏左的英国工党和自由民主党小心谨慎,中间偏右的保守党分歧严重,而右翼的英国独立党则乐于大打此牌。
要理解政党对欧洲一体化的不同态度,以及欧洲一体化对成员国政党政治的影响,我们需要观察成员国和一体化长期的互动过程。1972年,随英国一起加入的,还有丹麦和爱尔兰。虽然一体化的许多政策受到两国政府的欢迎,两国经济自加入一体化以来也取得了巨大发展,但近年来丹麦和爱尔兰选民却对欧洲一体化产生怀疑:丹麦1992年公投否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下简称为马约),2000年公投否决参加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爱尔兰2001年公投否决《尼斯条约》,2008年公投否决《里斯本条约》。然而最终两国通过第二次公投分别通过了《马约》、《尼斯条约》和《里斯本条约》。在此过程中,丹麦和爱尔兰政党发挥了何种作用?这将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从加入共同体到欧洲单一法令
1972年1月,丹麦、英国、爱尔兰、挪威四国与欧共体六国签署了入盟的《布鲁塞尔条约》。9月,丹麦议会以141票赞成,63票反对的结果同意加入欧共体。赞成和反对方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经济“左—右”分野。这也证明当时加入欧共体主要还是一个经济议题。右倾的保守党和自由党支持加入;中间的激进自由党和社会民主党大体支持,但内部也有少数人反对;而左翼的社会主义人民党则坚决反对。在议会辩论中,支持者强调加入带来的经济利益,特别是丹麦农业的利益。如果英国加入共同体而丹麦不加入,那么丹麦三分之二的农产品出口将会被欧洲经济共同体征收共同对外关税。既然丹麦在经济上依赖于欧共体,那么加入成为决策的一方,总好过只做一个旁观者。反对方则指出支持方的利益分析出错,他们认为加入欧共体虽然会因为粮价提高使农民获益,但工人的实际收入也会因为农产品物价上涨而下降,同时由于丹麦工业相对较低的竞争力而面临失业威胁。社会主义人民党相信,欧洲一体化会对丹麦的政治独立乃至福利国家产生威胁,加入欧共体会不仅使其他欧洲国家可能干涉丹麦的主权,欧共体也会强令丹麦在劳工法、产业政策和土地法等国内政策上做出改变。该党的阿克塞尔·拉尔森还认为欧共体可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他甚至将此与希特勒的“新欧洲”相提并论。支持方在主打经济牌的同时,也在认同方面给予了保证。他们指出大陆上某些联邦主义者的野心并不会实现,特别是如果英国、丹麦和挪威等温和派能够加入的话。欧洲作为一个独立国家间的联盟,也不会在根本上侵犯其成员国的主权。在经过激烈的国内辩论后,全民公决以63%对37%的比例支持加入欧共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