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丹麦等其他国家不同,在加入欧共体问题上,爱尔兰国内各党并没有产生分歧。当时执政的爱尔兰共和党总理杰克·林奇决定进行公投,这一决定同时得到了主要反对党统一党,以及雇主和农民利益集团的支持,他们都在动员民众支持加入欧共体;而工党曾在1960年代反对加入,部分领导人认为欧共体是一个“富人俱乐部”,担心爱尔兰加入后会沦为边缘,并且因为弱小的工业经济,在开放下会遭受大量失业,于是在1972年公投时也曾动员民众投否决票。但在爱尔兰成功加入欧共体后不久,工党由于和统一党联合执政,也不再反对欧共体了。所以爱尔兰在加入欧共体问题上,在国内并没有什么重大的政治妥协。1972年5月,在占全国人口71%的选民中,83.1%投了赞成票,至今保持着所有成员国就欧洲议题公投的最高支持率。可见当时政治精英和普通民众的利益算计结果是基本一致的,少数反对票主要来自工党、工人党和贸易联盟的部分支持者。爱尔兰各行业都深知,本国作为边缘小国在贸易、商业和金融市场上的种种局限。普通民众也有相同感受,特别是那些有亲友因为在本国缺乏机会而被迫移民他国的人。当时部分爱尔兰人依旧受英国政治和媒体对欧共体看法的影响,对一体化并不感兴趣,但总体来说大部分爱尔兰人对于加入欧共体态度积极。
一体化在1980年代随着《欧洲单一法令》进一步深入,丹麦和爱尔兰再次面临抉择。在丹麦,1986年1月的议会表决中,社会民主党、激进自由党和社会主义人民党一道投了反对票,最终以80票反对,75票赞成的结果拒绝通过《欧洲单一法令》。但这一否决主要是出于国内政党竞争的结果,与欧共体议题并无直接关系——社会民主党政府在1982年下台后,凭借在议会中的56个席位,处处向执政的保守党发难。但在2月27日举行的全民公投中,75%的丹麦选民参加了投票,最后以56.2%的支持率通过了《欧洲单一法令》。究其原因,仍然是由于看得见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对尚且未知的政治威胁的疑惧。丹麦自加入欧共体以来,通过共同农业政策的保证价格和出口补贴,每年平均从欧共体预算中获得的纯收入为25亿丹麦克朗。欧共体为丹麦农业带来了稳定的市场,其出口总值从1972年的124亿丹麦克朗增加到1988年的464亿,增幅达260%。丹麦人尽管担心欧洲一体化朝着政治合作方向深化,但是更不愿意看到丹麦失去欧共体成员资格。
爱尔兰宪法规定,宪法修正案除议会审议外,还须经全民公决批准。1986年,爱尔兰政府签署了《欧洲单一法令》。但1987年爱尔兰最高法院在“克罗蒂诉共和国总理”一案的判决中,明确提出《单一欧洲法令》对欧共体条约的修改,构成了对爱尔兰宪法的实质性修正,须经全民公决批准,从而使以全民公决方式批准欧盟条约事实上成为宪法惯例。此爱尔兰对《欧洲单一法令》的公投,也称其为“第十次宪法修正案”公投。当时执政的爱尔兰共和党总理查尔斯·豪伊决定进行公投,并且得到了爱尔兰统一党和进步民主党,以及雇主和农民组织的支持。与此同时,爱尔兰工党和工人党的绝大多数成员反对进行公投。之前爱尔兰对于中立地位的担心,因为单一法令增加了一条“本法令的任何条文,都不会使共同体成员国实施的法律、法令或条例失效,或者阻止它们的生效”,而得以平息。在投票率不足50%的情况下,最终公投的结果以69.9%赞成对30.1%反对通过了《欧洲单一法令》。正如豪伊所言:“在民众不能真正理解以及很少关心的问题上,不去激起广泛的热情以避免石子路上的颠簸是明智的选择。”
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到里斯本条约
但豪伊式的选择在90年代以后变得难以实现。1991年12月,包括丹麦和爱尔兰在内的各成员国政府签订了《马约》,欧共体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确立了具体目标与步骤。欧洲一体化由经济一体化向政治共同体发展的趋势,仍然引起了越来越多民众的质疑。其中丹麦人在1992年公投中否决了《马约》,被视作打开了人民质疑欧洲的潘多拉盒子。丹麦和爱尔兰加入欧盟的前20年(1972~1991),欧共体成员国关于一体化问题的全民公决只有7次,而在《马约》之后的15年内(1992~2006),公决次数高达27次。
为何丹麦一度否决《马约》?当时丹麦政党中,支持方包含了从偏左的社会民主党到偏右的自由党,它们都属于主流的中间政党。在议会投票中,由于联合执政的自由党、保守党,与在野的社会民主党在支持《马约》问题上达成了一致,《马约》在议会中以80%的高支持率得以通过。反对《马约》的政党,除了左翼的社会主义人民党外,还加上了右翼的进步党。左翼担心丹麦的社会福利、环境标准和劳工立法因一体化而退步。由于福利国家已经被塑造为代表丹麦民族的特殊认同,损害福利国家即意味着对丹麦民族的威胁。而右翼强调的则是丹麦的文化民族主义。进步党认为一体化深化将带来更多的外国移民,《马约》进一步地开放边境,大量非北欧的外国人将涌入。因此,有必要通过反对《马约》来保卫丹麦民族和文化免受移民的破坏。尽管极左和极右的反对者位于政治光谱的两端,但两者都强调欧盟是联邦主义的,支持《马约》的政府和执政党是想蒙骗人民,因此《马约》的反对派们不约而同地诉诸“人民”概念,特别是“人民”与“精英”的二元对立。反对方发起了两个声势浩大的反条约运动:“丹麦92”和“人民运动”,过去曾一度表示支持条约的政党、贸易联盟、雇主联盟和大众媒体,一时间都纷纷倒戈。最终反对方50.7%对49.3%(总投票率83.1%)的微弱优势,在1992年否决了《马约》。对丹麦公决的投票行为研究,清晰地显示出丹麦选民否决《马约》的主要原因是对丧失主权的疑惧。当需要在经济利益和政治独立之间二选一时,被访者中那些投否决票的选民,约有五分之四的倾向于选择政治独立优先于经济利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