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民国当年的舆论也认为,一个国家太大的话,民主很难操作,一乱就不得了。
张朋园:当然不是马上让国民党就进行全面的民主投票,选举领导人。但是起码可以选定几个点来试行民主投票,如果一个省太大,可以选一个市,一个市不行,一个县也可以。全国各找几个点来试行,让他们试试选选。民主政治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要有选票。没有选票,就没有民主政治。可以先试起来。
基层民主会发生很多弊病,我们看到台湾的基层选举,贿选、暴力情况经常发生,如果区域都会这样,放大了怎么办?
张朋园:关于暴力、贿选的问题,政治学家的看法是可以容忍贿选,但不能有暴力。选举的时候发生一点点暴力没什么关系,怕的是两大阵营打起来。要打架的话,到议会里打没关系,但是不能到大街上打。孙中山有那么好的理想,国民党就没有按照他的民主政治原意来操作。1927年之后是个要紧的关键,北伐胜利以后,国民党基本统一中国了,但是却要独霸,不能容忍共产党,蒋介石说:我非打死他(共产党)不可,否则国家富强不起来。
国民党北伐打到哪里,就取消那里自清末以来产生的咨议局、省议会成员。比如国民党北伐打到杭州,就解散省议会,把议会场所当作省党部。退化得太厉害了。实际上,在北洋政府时期,知识分子享受的自由比国民党时期还要大。
民主政治一定要妥协,不能什么事情都是一个人独霸。民主政治只是利害的权衡,两害相权取其轻,至于怎么取可以在议会里谈啊。
链接 晚清至民国四次宪政尝试概况
一、1908年8月27日,在朝野内外压力之下,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计划,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宪政时间表。但预备期的过于漫长乃至“皇族内阁”的成立令清廷人心尽丧,和平演变的时机其后被暴力革命切断。
二、民国成立后,1913年初选举了第一届国会,国民党在选举中获得了压倒多数席位,宋教仁希望以多数党的地位,成立责任内阁,约束袁世凯专权。宋教仁的遇刺又一次改变了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二次革命随之爆发。
三、1918年,民国举行了第二次国会选举,但由于选举被皖系背景的安福俱乐部所控制,这一届国会也被冠上了一个戏谑性的称呼——“安福国会”。1920年直皖战争直系取胜后安福国会被解散。
四、1948年,国民党政府不顾中国共产党和民盟的反对,在南京强行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即“行宪国大”。蒋介石当选总统,李宗仁当选副总统。蒋介石上任后操纵国大通过“修宪”和《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解除了立法院对总统权力的约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