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自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自我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人以及整个中华民族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追寻“思想自我”的不懈努力。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的理论选择、实践精神的时代创新以及价值诉求的自我超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这其中一以贯之的是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因此,我们尝试着从中国化的思想特质、文化底蕴、实践精神以及价值诉求等方面,深入理解和具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自我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特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化之于己的东西,其实就是中华民族重构思想自我的过程及其结果。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充分理解中华民族蕴含在自身思想文化、时代现实和理想追求中的思想自我。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总是要靠自己来解决,要通过自己思想的自觉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形成思想与实践的自我,走自己的道路、选择自己的方式,解放与发展自己。

“思想自我”不是思想封闭的狭隘概念,而是思想自觉的自我意识。就此而言,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应包含这样几层主要涵义:第一,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是思想的主体性,即以己为主,不去一味地依赖、依傍他人。具体来说,就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中国人探索改变社会的梦想为主,以中国人自己的头脑思考自己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思想,走自己的道路实现自己的追求。第二,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是思想的自觉性,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保有对自身思想的深刻省思与思想解放,不断提升理论的自我意识与思想观念。第三,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是思想的创造性,即当代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不仅蕴涵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实践的创造性发展之中:在思想上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观点,在理论上创造性地确立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观念,在实践上创造性地解决发展中所面临的国内外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追求是形成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和塑造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时代精神,而不是单纯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某一件具体的事情。因为,中华民族对待外来文化有两种态度与境界:一是“用”,即“以西为用”、“洋为中用”,把外来文化作为一种工具、手段加以运用,如晚清洋务派所提出的“中体西用”、“师夷之长技”等说法;二是“化”,即“化之于己”、“合为一体”,把外来文化本土化,使其彻底成为本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是“用”,而更重要的是“化”。换言之,“运用”只是“化”的一个侧面、一个环节,我们不应该仅从体用关系简单地从运用的意义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究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化之于“中国”,而不是外在于、独立于“中国”。“化”,是理解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所在。

这样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自我理解的自觉意识,是中华民族思想自我的体现。在此意义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论断,应该这样理解: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