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为了孩子读书办假证的教育悲情(4)

【案例】为了孩子读书办假证的教育悲情(4)

二问:除了说不行,“办证部门”是否应提供更多服务?

据报道,韩美丽在办理借读证过程中,街道办工作人员以当地无监护人证明是手写的而不是打印为理由拒绝办理。且不说这个理由是否牵强,即便这个理由成立,作为公共服务单位,也应该提前将孩子上学所需的所有证件、证明向社会公布告知,如果遇到办事群众有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也应为他们解释、说明,避免群众跑“冤枉路”。可纵观韩美丽的“办证记”,自始至终都是在摸石头过河。

三问:孩子的教育信息可否全国“漫游”?

现实中,为繁琐的借读手续而来回奔波的家长不在少数,但奔波之后还不见得有如愿的结果。教育公共服务能否更周到?孩子的教育信息能不能全国“漫游”?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学位证书等信息可全国联网查询验证,这证明教育信息联网并非不可能。那么,为增加教育公共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便捷度,相关部门能否探索实行学生信息全国联网的便民举措。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电子档案,是否符合异地入学的条件,相关部门点击鼠标查询便知。如此,外地户籍家长也就不用来回奔波劳民伤财伤心了。

【启示与思考】

北漂母亲为了孩子上学铤而走险,在硬性的法律规定面前,她恐怕难逃处罚,只是这个案例很难让人把她与其他同样办假证、刻假章的人同样看待,因为她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儿子能上学,能和他身边的同龄人一样,得到公平的教育权利,而且她的做法虽然破坏了规则,但却不具备对别人的伤害性,再者说,如果规则本身就存在不合理性质,那么更要客观看待突破规则之人。

从这位母亲为子求学的全过程看,在一开始,她是按照北京市的“五证”要求去办理的,在花了半个月把“五证”办齐之后,却发现社保缴纳证明需要开具夫妻双方的,一个人的不行,暂住证办理时间低于6个月,不行,在老家无人监护证明是手写的,不行……左一个不行,右一个不行,等到这些条件都行了,孩子办理借读手续的时间也超过了,情急之下向办假证者“求助”,是这位母亲的“糊涂”,但更多却是她的无奈——在这种无望的境地里,谁能为她提供帮助?

繁琐的借读手续一向为非本地户籍的家长们所诟病,同时也被认为是阻挡所有孩子接受平等教育的人造门槛,为一纸证明来回奔波的家长不在少数,但奔波的过程不见得取得如愿的结果,家长们为此焦虑,孩子们为此失望,当一位母亲为了孩子上学而面临坐牢惩罚时,谁来为这个社会的冷漠付费?谁为这个社会逼迫一位母亲为了孩子上学去犯罪埋单?这位母亲被处罚会让冰冷的规则有所变动吗?当她为她的行为负责时,感到耻辱的绝不仅仅是她一人。

当然,不加限制地允许外地人在北京读书考学也是问题,谁让全中国只有一个北京呢,集中的优质资源,肯定接纳不了那么多人。这虽然在理论上是有悖公平公正的——毕竟自由迁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现实因素也不得不考虑。这正是国家不放开北京对外地人各种限制的根本原因,也是北京异地高考政策保守的关键所在。

但国情不应该永远成为不改变、不进步的理由。现在很多时候,国情就是一个借口,背后是不愿放弃的地方利益。退一万步说,可以允许北京不对外地人开放一些政策,但不代表不应该从其他方面入手,比如通过转移支付弥补区域差异、平衡资源分配,不同样可以改进一些吗?试想,假如军军的父母在山东老家就可以给孩子看病,还需要到北京吗?假如在山东老家考学比在北京考学容易,是不是可以鼓励他们回去呢?就像那个美国地方法院宣判偷面包养孙子的老太太有罪却又给她捐款一样,相关部门在对军军的母亲采取法律措施之后,能不能也为他们的难题做一些贡献?甚至于,因为这个极端的、可怜的母亲,反思一下有关限制措施,哪怕从外围缓解一下,也是进步。

制度与规则的制定,是约束人去遵守的,而当某种制度与规则承受着众多人的怨气冲动时,有必要去反思它的合理性,也有必要去修正以让更多人心甘情愿地去遵守。当一项制度成为荆棘之墙令人难以忍受时,翻墙之人的做法便具备了某种必然性。以违规的方式去追求公平正义,也就成为了一种嘲讽。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