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漫谈

核心提示:当年毛泽东同志请郭沫若为岳阳楼题字时,郭老写了数百幅“岳阳楼”,从中挑选了觉得比较好的三幅,寄给毛泽东。可是毛泽东却选中了郭老写在信封上的“岳阳楼”三个字。由此我想到,在最放松的状态下才能出名篇。一个作家内心不自由,绝不会写出好的、活泼的文字。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之后发生了许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在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我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看法

2012年,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我与百位作家、艺术家亲书《讲话》。此举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甚至企图将其放大成一个政治事件。从主观上来讲,百位作家、艺术家亲书《讲话》实际上就是一位退休老编辑看到了这是一个可以赚钱的商业机会。当然,它产生的客观效果,是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讲话》的影响,让对这个《讲话》依然持有崇敬心情的读者感到欣慰。

《讲话》确实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比如《讲话》过度强调阶级性,提出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这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作家的想象力。同时,也影响到艺术作品被更广大群众所接受。但是《讲话》阐述的很多观点,都是值得今天借鉴的。其一,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无论多么有才华的作家、艺术家,离开了生活,脱离了生活,他的创作肯定是要走下坡路的。其二,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家的笔不仅仅是一个记录的笔,还要从生活当中获取灵感、获得素材,并经过自己的想象、加工,使其成为艺术品。其三,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老是满足下里巴人这个状态,不提高,永远就是小放牛的水平,这不行;如果一味阳春白雪,脱离了群众,脱离了普通老百姓的欣赏能力和欣赏趣味,那么,高雅艺术就失去了群众基础,难以生存。这就是通俗艺术和高雅艺术关系。

《讲话》对于中国文艺的发展,乃至对于中国革命胜利的推动,都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讲话》之后,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诸如孙犁的“荷花淀派”,赵树理的“山药蛋派”,这样一些作品都是《讲话》发表之后一种非常直接的成果。然而,一些人只看到我们社会生活中一些阴暗、落后的部分,只看到了《讲话》当中与当下文学创作不适应的这一部分,而没有考虑到《讲话》在当时所产生的积极意义。这种历史唯心主义,用主观臆造的、人为的联系代替社会历史的真实的联系,本质上是对社会历史本来面貌的歪曲,这对人类的认识、真理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的看法,很可怕!

再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立场和伦理责任就是要承认历史、承认现实。我们要评判今天,不能切断历史;要评价今日之中国,不能忘掉过去之中国;要评判过去的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也同样如此。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现在有的教授学者,扮演了一种高于一切的角色,认为自己就是良知的代表,就是正义的化身,实际上十分荒谬可笑。我希望接受大家的批评,但是不愿意接受那样一种政治化的批评。

                                          我被政治化,找不到自己了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我觉得我所有的行为几乎都被政治化了,就像得了诺贝尔政治奖一样,一会儿有说我奴才的;一会儿有说我叛徒的……我完全被政治化,找不到自己了。好像这个“莫言”简直就跟我毫无关系,是另外一个得了诺贝尔奖,遭遇被评说、被羡慕、被攻击的目标。不经意间,我变成了一个旁观者。当然,尘埃总是要落定的。

作家也生活在社会当中,所以,一个作家要变成一个跟政治完全没有关系的人,是不现实的。文学和政治分不开,但是文学创作一定要区别于政治,大于政治。就是说,我们所描写的人物是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因此,写出的作品不可能不具备一点政治性。但是,作家应该有这样一种信念,就是始终站在“写人”的立场去创作。这样的作品,即便是描述了社会当中尖锐的政治问题,由于时刻盯着人去描写,因此呈现出的作品是大于政治的,就是说政治是被涵盖其中的。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