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不给领导留座”矫正官本位(2)

【案例】“不给领导留座”矫正官本位(2)

“给领导留座”是官本位崇拜的惯性思维

学者易中天的一句“不要怕坐官员的位置(座位),他们来迟了,就应该站着听。”让“给官员留座位”成为一个话题。

其实,在这个每天都有无数爆炸性新闻的时代,对于“给官员留座位”这类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一般人好像不大注意。毕竟,对此我们似乎已经产生了思维惯性,认为给官员留座位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平民百姓站着无伤大雅,若是官员也跟老百姓一样没有座位,那岂非无法突出他们的“地位”和“威严”?

易中天先生的一番话出现在一个历史文化讲座上面。如果说在正式的政治场合,官员的座位体现了一定的政治礼仪和行政意涵,“给官员留座位”确实有着一定的环境合理性的话,在那些非政治性的场合,官员的座位似乎就没有包括那么多的“额外内涵”了。就像学者易中天批评“给领导留座位”所在的场合,是一个历史文化讲座,即便是官员也只是普通的听众,并不能因为他们的官员身份而贴上与众不同的“特权”标签,并因此在很多观众无座可坐的情况下而给官员预留座位。预留的座位官员不来坐,而需要座位的普通听众又没有座位可坐,这种尴尬场景,折射出“给官员留座位”背后的官本位崇拜的流毒无穷。

说实在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座位,放在平时倒也没什么。但在座位供给和听众需求之间关系紧张的情况下,“预留座位”就是一种权力和身份的象征。说白了,给官员留的不是座位,是对其地位和身份尊荣的膜拜。“给领导留座位”说到底是官本位崇拜的产物,是对官员所掌控权力的崇拜甚至谄媚。在一个不该以身份论座位的场合,有关方面在思维惯性的裹挟下不自觉地将官本位崇拜带进来,那些给官员预留的座位看似空荡荡,其实上面摆放着权力的畸形衍生品:在权位膜拜的心态奴役下的一种自我矮化乃至主动臣服。在不该讲权力、讲官威的场合讲权力和官威,是赤裸裸的奴婢心态。

“给官员预留座位”背后是难以掩饰的官本位崇拜。官本位崇拜的实质是对权力的崇拜,“官”不过是权力的人格承载体。对权力的态度,保持一种平和的认知、以平视的目光看待即可,不宜崇拜,更不该过度膜拜。毕竟,权力是全体民众为谋取公共利益而自愿让渡的个人权利之契约总和,权力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来源于全体民众,而官员不过是由民众选出来执掌权力谋取公共福祉而已,权力的公共性不会因为暂时由私人执掌而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给官员留座位”所体现出来的官本位崇拜意识,权力的公共性已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畸变和扭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不给官员留位”,是对正常秩序的重申

如果书展没有预约留位的服务,亦或者,官员无法准时参加书展的讲座,那么给他们预留的座位就会变得显眼——为什么其他人得不到这样的服务和待遇?当一种服务和待遇,是因为身份而产生时,这种身份总会让人联想到特殊、特权。

官本位这个词,看起来空洞抽象,但在现实中,它就是如此细微地表现出来。哪怕,官员只是参加一次讲座,哪怕,他们只是听众不是主角,他们依然需要通过保留座位来体现自己。这倒未必是官员的刻意要求,在组织者看来,这只是一种常规的安排——当某个空间中有官员出现时,难道不该给予官员更高的待遇?否则,尊重如何体现,周到细致的服务如何体现?

这种自觉,正是官本位思维深入渗透的表现。尽管一个社会存在很多价值排序,但是一旦涉及到官员,那些原有的价值排序就可能被打乱,或者说被简化。就像在书展上,原本的序列是,越爱读书的人越应该听到讲座,获得座位,但一旦官员参加,人们就可能靠边站。而事实是,有些时候,有些环境,官员的地位是没有必要突出的。如果突出,反而会让人觉得有些尴尬和无奈,也会让官员的形象变得突兀与孤立。

所以,在书香节上,易中天对空位现象发表了评论——他不能接受位子空在那里,等迟到的官员;他更愿意看到这些位子让给那些想听讲座的普通人。这既是对普通人的尊重,也是对生活常识的重申——在一个讲座的组织中,那些真正想听讲座的人,更需要尊重和照顾;在日常生活中,先来后到是基本的秩序,这个秩序应该被所有人遵守,不能随意地破坏和逾越。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